1949年4月6日凌晨,200多位台灣學生被軍警直接逮捕,他們被控涉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等罪名。事件發生後,學校在政府督導下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重新審核學生資格,被除名的學生多達36名,被補學生陸續被起訴或遭到以各種罪名的「二度逮捕」。校園的校風轉趨保守,學術自由深受反共教育干預,白色恐怖在校園蔓延,史稱「四六事件」。

若不惜憾事只成為過去,我們又該如何追憶下去,讓世人記住歷史?

「其實,我之所寫,不是要刻意宣傳什麼理念,而是現實存在但以前不能談,一般人也不知道的一段台灣史而已。我之所以會一直寫它,當然是因為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感情,更因為它對台灣社會以及兩岸關係的今天或者未來都有很重要的以史為鑒的意義,因此希望有更多關心台灣問題終極解決的人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小說來理解它的意義。」

——藍博洲,輯錄自《台北戀人》港版自序

由台灣作家藍博洲所著的長篇小說《台北戀人》,在多年蒐集四六事件歷史證言與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寫成。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一位老婦人從北京回到台灣,逐一探訪當事人,尋找五十年前失蹤的戀人,揭開四六學運前後的塵封記憶。而在輔線中,九十年代的台灣大學生發起了解禁平反運動,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白色恐怖下的台灣學生運動。


《台北戀人》
作者:藍博洲
頁數:440頁
開度:140 x 200 mm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被封印的第三隻眼睛
眼睛四處張望,旁觀世間的所有事物,啃食光明,卻詭異地猶如螢火蟲,在黑暗中發光。 米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十九個怪奇故事,都和過去的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着雷同的氣息,乃是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的幻念」。
Skip to content
【虛詞】在李歐梵教授的客廳聽師母講起──那些「婆婆媽媽的故事」
「我們的靈魂在女性主義的教育下被帶到尖端,身體卻依然困於傳統的枷鎖中。」由李子玉所著的《婆婆媽媽的故事》,寫的是她外婆、母親和自己三代人的故事,寫不同年代的女性作出如何的選擇,在選擇中怎樣實現自己的主體性。感謝陳躬芳女士寫下關於《婆婆媽媽的故事》的閱後感,讓讀者從不同面向理解這本書。
Skip to content
為何古人譽茶為「百草之英」?
「百草之英」,意指植物界的菁華,茶能得如此美譽,是因為茶以葉為質,卻具有草、花、木、藥、果實、乳各式之香。茶香不但具有主調,更隨主調帶有各種副調,如新採鐵觀音常以蘭花香為主調,青草、蒼木、樹脂為副調。
Skip to content
【虛詞】葛亮專訪:為消逝的歷史引渡,以身不在其中的眼睛尋找舊日魅影
無論是書寫歷史流遷的「家國三部曲」《朱雀》、《北鳶》至獲得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燕食記》,還是將匠人技藝延伸到小說核心意念的《瓦貓》、《飛髮》、《書匠》、及新作《靈隱》等,都能見到葛亮捉住一個將要或已然消逝之物,試圖將其留在歷史的刻度上。
Skip to content
經典中秋詞《水調歌頭》是如何誕生的?
出自蘇軾《水調歌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直到今時今日依然是中秋節的經典名句。到底蘇軾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首「中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