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揭秘「開心鬼」系列電影的創作密碼:鬼片亦能「既驚又喜」!
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你是怎樣度過的呢? 萬聖節起源於薩溫節,是古代凱爾特民族以作物祭祀神明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萬聖節演變成充滿娛樂性質的節日,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扮鬼扮馬」慶祝一番。這種「既驚又喜」的節日氛圍,與香港電影史上一個經典電影系列——由新藝城出品、黃百鳴主導的「開心鬼」不謀而合。鬼片一定要驚悚恐怖嗎?「開心鬼」系列電影正正將靈異與喜劇元素巧妙融合,讓觀眾提心吊膽的同時捧腹大笑。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以「新藝城喜劇電影」為窗口,帶我們回顧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八十年代,當中作者葉航以「開心鬼」系列為例,剖析新藝城靈異喜劇電影成功背後的創作密碼: 「『開心鬼』系列電影的《開心鬼》、《開心鬼放暑假》、《開心鬼撞鬼》為新藝城出品。它們在敘事母題、角色塑造與情節模式上一脈相傳,成為一套自成體系的系列電影。 『開心鬼』系列的情節由固定的五幕組成:相遇、反斗、相助、危機和解決。以電影《開心鬼》為例,相遇部分講述五個女生去海灘度假,林青青撿到朱秀才上吊自殺後的魂魄棲身物。反斗部分是開心鬼現身後,女生一開始不相信他是鬼,之後卻被他的超能力嚇暈。相助部分,開心鬼用超能力幫助林青青在運動會戰勝對手、訓誡對林小花始亂終棄的Joseph、拯救考試受挫意圖自殺的顏如玉。危機部分是校方發現了開心鬼的存在,要燒掉繩子讓他無法投胎。解決部分,開心鬼投胎成功,林青青憑自己的實力贏了比賽,林小花和Joseph結婚,顏如玉考上了師範大學。《開心鬼》主要通過『反斗』和『互助』來推動情節發展,並完成開心鬼和女生從彼此對立到相互信任的人物關係變化。 『開心鬼』系列電影以鬼的『可見/不可見』引動喜劇性效果,而且天然地以電影的鏡頭語言來展現。在《開心鬼》中,高過仁跳遠時,『不可見』的開心鬼站在沙坑前,高過仁起跳後撞到開心鬼,結果連一米都沒到;當林青青撐杆跳高時,開心鬼將林青青托過了橫杆。另一種戲弄手法來自民間傳說『鬼上身』,角色被鬼上身後反常荒誕的言行舉止往往成為笑料。 新藝城將喜劇構築於人—鬼、可見—不可見、現實—超現實這些自我悖謬之上,藉由現代都市之中反科學的超能力讓觀眾感到驚奇和滑稽。」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作者:葉航頁數:352頁尺寸:170 x 240 mm定價:$228 按此線上購買
揭秘「開心鬼」系列電影的創作密碼:鬼片亦能「既驚又喜」!
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你是怎樣度過的呢? 萬聖節起源於薩溫節,是古代凱爾特民族以作物祭祀神明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萬聖節演變成充滿娛樂性質的節日,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扮鬼扮馬」慶祝一番。這種「既驚又喜」的節日氛圍,與香港電影史上一個經典電影系列——由新藝城出品、黃百鳴主導的「開心鬼」不謀而合。鬼片一定要驚悚恐怖嗎?「開心鬼」系列電影正正將靈異與喜劇元素巧妙融合,讓觀眾提心吊膽的同時捧腹大笑。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以「新藝城喜劇電影」為窗口,帶我們回顧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八十年代,當中作者葉航以「開心鬼」系列為例,剖析新藝城靈異喜劇電影成功背後的創作密碼: 「『開心鬼』系列電影的《開心鬼》、《開心鬼放暑假》、《開心鬼撞鬼》為新藝城出品。它們在敘事母題、角色塑造與情節模式上一脈相傳,成為一套自成體系的系列電影。 『開心鬼』系列的情節由固定的五幕組成:相遇、反斗、相助、危機和解決。以電影《開心鬼》為例,相遇部分講述五個女生去海灘度假,林青青撿到朱秀才上吊自殺後的魂魄棲身物。反斗部分是開心鬼現身後,女生一開始不相信他是鬼,之後卻被他的超能力嚇暈。相助部分,開心鬼用超能力幫助林青青在運動會戰勝對手、訓誡對林小花始亂終棄的Joseph、拯救考試受挫意圖自殺的顏如玉。危機部分是校方發現了開心鬼的存在,要燒掉繩子讓他無法投胎。解決部分,開心鬼投胎成功,林青青憑自己的實力贏了比賽,林小花和Joseph結婚,顏如玉考上了師範大學。《開心鬼》主要通過『反斗』和『互助』來推動情節發展,並完成開心鬼和女生從彼此對立到相互信任的人物關係變化。 『開心鬼』系列電影以鬼的『可見/不可見』引動喜劇性效果,而且天然地以電影的鏡頭語言來展現。在《開心鬼》中,高過仁跳遠時,『不可見』的開心鬼站在沙坑前,高過仁起跳後撞到開心鬼,結果連一米都沒到;當林青青撐杆跳高時,開心鬼將林青青托過了橫杆。另一種戲弄手法來自民間傳說『鬼上身』,角色被鬼上身後反常荒誕的言行舉止往往成為笑料。 新藝城將喜劇構築於人—鬼、可見—不可見、現實—超現實這些自我悖謬之上,藉由現代都市之中反科學的超能力讓觀眾感到驚奇和滑稽。」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作者:葉航頁數:352頁尺寸:170 x 240 mm定價:$228 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萬聖節的全城焦點
每逢萬聖節,香港中環一帶便成為全城焦點,扮鬼扮馬的人群穿梭於半山的陡斜街道之間,塑造了香港萬聖節獨特的慶祝場景。由簡國軒(Michael)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細膩的素描和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半山扶手電梯,到太平山街的唐樓群等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 全長八百米、垂直差距達一百三十五米的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把半山和海旁的兩區連接起來,為居民創立了上班、生活和娛樂都是「十五分鐘」內的步行圈。起初這項巨大工程遭到居民反對,深怕高低起伏的架空天橋會破壞民居的景觀。最終,扶手電梯在1993年啟用,整個電梯系統由二十條行人電梯組成,扶手電梯在早上繁忙時間向下行方便居民上班,下午繁忙時間便會向上行方便市民消遣,這才慢慢被居民接受。時至今日,這座行人電梯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以及許多國際城市規劃時借鑒的設計案例,展現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疏通人流並改善社區環境。 上環太平山街 近年上環太平山街成為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街區,這裏新派商店與街坊食肆並存,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交織在一起,車流量不多,有傳媒評選這條小街為「全球十大最型格街道」之一。在開埠初期,人們因中上環的貿易機會移居至太平山腳一帶,慢慢地形成密集的木屋唐樓群。1894年,鼠疫爆發,太平山街成為了重災區,政府隨後迫令華人聚居的幾百棟房屋全部拆掉,並規定建築之間的分間距離,希望透過加強住所空氣流通而減低疫症傳播風險。如今的太平山街,已全是由鋼筋水泥建成的唐樓,這些樓宇之間較為寬闊的距離,是十九世紀末香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印記。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傳統殯葬習俗知多點
重陽節,你會如何表達對先人的心意? 重陽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日子。為表孝心,不少人都會特意於當天登高祭祖,憑弔先人。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除了節日禮俗,不少傳統殯葬習俗亦是基於「孝義」衍生而成。 由多位資深殯葬從業者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聚焦闡述生前規劃的同時,旁及對傳統殯葬習俗的介紹,讓讀者認識殯葬習俗的古今之變,從裡到外瞭解本地殯葬文化: 古時守孝期長達三年?《論語.陽貨》篇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說小孩子需三年才能單獨走路,斷奶,離開父母懷抱,所以三年就是對於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的報答。從前當官的碰到父母過世,如果不馬上告假還郷就會被彈劾,嚴重者可能永不錄用。而一般百姓,三年內不得嫁娶,不慶祝節日,不剪頭髮,不可去歡樂場所,不進入別人的房屋及寺廟,不參與任何紅白事,甚至還會結廬守葬,在先人墓旁搭蓋小屋(墓廬)居住守護墳墓。今天守孝期由三年縮短到百日,守孝時不能參與親友的紅白二事和做禮,但可以後補。 傳統喪禮中為何有「壽衣」?古時醫學並不昌明,疾病難癒,生命脆弱,人活到六十歲便算長壽,能走完「一甲子」即六十年循環。為隆重其事,古人會於六十大壽時揀選家裏最好的布料做衣服賀壽。故往後先人過世,自然穿著最好的那件離開。從前入土殮葬,陪葬衣物不像今天火葬般付諸一炬,壽衣穿在先人身上不被認為是浪費。後來人愈來愈長壽,亦會於在生時為自己預做壽衣,認為能夠添壽及為兒孫增福。 為何子女要穿「麻衣孝服」?父母逝世,兒女則穿家中最差的衣物送喪,最好的給摯親上路,而最差的留給自己,以表孝義。古時,「麻」是最差衣料,「麻衣孝服」就由此而來。傳統壽衣按照古時祭祀規格,男士的包括內衣、內褲、面衫、面褲、長衫、馬褂,共六件;女士的,馬褂變成裙丶褂,共七件,直至今天,喪家在靈堂的傳統服飾依舊以麻衣孝服為主,包括粗糙的扣服加上披麻,而「披麻戴孝」的「戴孝」就是男士胸前戴黑紗及女士戴頭花。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開卷樂】認識香港動作電影背後的「無名特技人」。
由女兒吳津津所著的《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記錄了爸爸吳偉業由入行到退出特技演員的心路歷程。日前,吳津津登上港台節目《開卷樂》,將有關特技演員的種種,包括入行方法、動作設計及飛車、爆破等常見電影情節的拍攝手法娓娓道來。
永遠懷念楊振寧教授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先生,2025年10月18日於北京病逝,享年103歲。 楊振寧先生出生於安徽合肥,1945年遠赴美國就讀芝加哥大學,1949年加入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後,一直醉心於物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1956年和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並證實在弱衰變過程中宇稱性不守恆的觀點,隔年更藉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名華人得主,其後他繼續作出許多耀眼的研究成果。1986年,他在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期間,獲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兼任該校博文講座教授,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他每年均至少留港三個月,足見楊先生與香港的深厚因緣。 早於1985年,楊先生剛踏入耳順之年,香港三聯書店已出版其著作《讀書教學四十年》,書中輯錄他的文章、講話,從中勾勒出其人生軌跡,展示他嚴謹的治學風格和感懷國事的高尚情操。1998年香港三聯書店50周年店慶,楊先生來港出席祝賀,讓本店深感榮幸。2012年,楊先生年滿九旬之際,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楊建鄴先生所著的《楊振寧傳(增訂版)》,延續與楊先生的出版之緣。著者楊建鄴先生為物理學教授,對楊先生在科學研究的貢獻理解透徹,故本書內容獲楊先生審定認可,是其傳記中最全面專業之作。 楊振寧先生的研究發現推動了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他的治學精神影響一代代莘莘學子開啟研究征途,我們在此為他不懈追求知識的一生致敬。 《楊振寧傳(增訂版)》作者:楊建鄴開度:168 × 230 mm頁數:504頁定價:$138按此線上購買
【編輯推介】甚麼是《易經》的正確打開方式?
《易經》號稱中華文化之源,是反映和表達豐富的社會人生哲理、歷史經驗、政治觀念和生活智慧的一本以百科全書為「體」,而以占筮為「用」的性質奇特的典籍。從「體」、「用」兩端切入,分別開出義理易與象數易兩大路向,前者學理深邃,後者神機妙算;但由於文字年久義奧、索解為難,往往予人莫測高深的印象,致一般讀者多敬而遠之。 周錫䪖教授的《易經詳解與應用(增訂二版)》兼顧「體」、「用」,在學術與象數方面均有創獲。最基本而關鍵的,是解答了二、三千年來懸而未決的《易經》作者及著作年代的問題,提出「《易經》原名《易象》,草創於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而著成於西周後期的「共和」時代(公元前八四一—前八二八年)並定名《周易》,……其作者是『共和』時期最高執政官之一的召穆公虎」。 在《易》學史上,作者首次運用音韻、語法、義理、象數、考證、占筮多元結合的方式,並利用近年出土材料(包括楚竹書、漢帛書《易》等等),對《易經》進行了由表及裏的深入研究,在闡明其古奧的文義,揭示其豐富內蘊之同時,糾正前人標點、解讀的不少訛誤,提出的新見都可謂信而有徵。 然而,《易經》畢竟是用於占筮之書,若只在故紙堆中用功,而不懂得使之與現實人生相聯繫,終究有買櫝還珠之憾。作者將六十四卦分為原文和「譯」、「注」、「析」幾部分,有時且兼舉「筮例」,這些筮例大多是其占筮實踐,對象包括美國大選、香港股市、世界杯勝負、奧運主辦權等備受關注的時事,亦兼及身體健康、工作升遷、失物尋找等較個人的占問內容。其對卦爻的分析,能做到靈活變化、與時俱進,讀者研讀全書,即便未能窺測天機,對現實人生當有一定啟示。 《易經詳解與應用(增訂二版)》作者:周錫䪖頁數:560頁開度:170 × 238mm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編輯推薦】《解密》,以平凡人視角解密天才命運
《解密》是麥家創作的開端,也是他筆下「701宇宙」的開端。「701」是作家虛構的一個「特殊單位」,裏面奇人異士雲集,《解密》中的天才數學家容金珍、《暗算》裏的「聽風者」阿炳、「看風者」黃依依都擁有常人望塵莫及的能力,也充滿常人難以理解的怪誕。但麥家想「解密」的不只是這些人的神乎其技和非凡功勳,更是他們遠比敵人的情報更複雜、深邃、神秘的人心。 麥家在接受訪問時曾説起過從事情報保密工作的短暫經歷。僅僅數月的時間不足以了解神秘的同事們,卻讓麥家對這群人越發好奇、著迷。因而被調離該單位後,未來得及看清的一切就虛虛實實地化為了小説裏的「701」和「容金珍」們。在麥家眼中,密碼是「惡毒」、「反科學」、「反人性」的,破譯密碼的工作是「陰暗」、「孤獨」、「邪乎」的,從事者「除了必要的知識、經驗和天才的精神外,似乎更需要遠在星辰之外的運氣」。 很多小説的主角都被設計為天才,而容金珍無疑是其中的另類。他長相奇特、身世崎嶇、體弱多病、脆弱敏感、内向偏執……這樣的人更能沉浸於自己的事業,其天才更容易被發現和發揮,但他們通常也會被世俗排斥和誤解,陷於孤獨。容金珍的結局令人唏噓——他能破解最深奧的密碼,卻被一個筆記本逼瘋了。而701的天才們以悲劇落幕幾成慣例——大院裏的「棋瘋子」、自殺的阿炳、意外受傷不治的黃依依等等皆如此。更可嘆的是,擊垮這些天才的只是日常生活裏身邊普通人的無心之語、無意之舉。 小說中,麥家用「採訪」形式,通過平凡角色的眼睛觀察天才:「像世上所有珍寶一樣,大凡天才都是嬌氣的,嬌嫩如芽,一碰則折,一折則毀。」小說裏「我」的訪談對象——容先生、鄭局長、「瓦西里」、嚴實、小翟等都不是天才。雖曾朝夕相處,但容金珍對他們來說還是充滿秘密。他們的口述似管中窺豹,只能還原容金珍的某些部分,通過訪問者「我」的整合,逐層、逐面拼湊出一個較完整的天才形象。這樣的角色才更像是鮮活存在過的、真正的人。 《解密》 麥家 著暢銷全球,已被譯成三十餘種語言 頁數:288頁開度:140 × 20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
【編輯推薦】流俗地——盲女銀霞的錫都浮世繪
《流俗地》面世後收穫文學界衆多好評,乃至被譽為「馬華文學里程碑」。小説以馬來西亞錫都(怡保)為背景、盲女古銀霞的成長故事為主線,勾勒出上世紀六十年代至2018年間馬來西亞市井小民的悲歡離合。作者用近於散文式的寫作,以每一個小標題充當一根根天然絲綫,將故事結構成一幅複雜而堅韌的網格經緯圖。 錫都巷陌間的生命之歌 《流俗地》的藝術成就直接地體現在作者對市井人物的塑造上。盲女銀霞雖雙目失明,卻擁有過人的聽覺與記憶力,她能夠背下整個錫都的街巷佈局,後來成爲電召德士電台的「電台之光」。銀霞與兩位髮小——善良懦弱的華人細輝和聰慧開朗的印度裔拉祖,三人間跨越種族與身體局限的友情,成為貫穿全書的情感主線。 小說中的人物網絡遠不止於此:銀霞的母親梁金妹終日編織網兜,堅韌地維持生計;蕙蘭堅守對失蹤丈夫大輝的感情,獨自撫養女兒;蓮珠從寄人籬下到躋身上流社會;馬票嫂憑藉膽識改變命運……這些女性形象所展現出來的豐富人性與情感濃度,構成了小說的核心魅力。 黑暗中的窺視與視覺的廢墟 《流俗地》在敘事上的最大創新,莫過於通過盲女銀霞的「視角」。銀霞雖眼不能見,卻憑藉超凡的聽覺、嗅覺和記憶力,感知著錫都的人情百態。正如文學評論家、南京大學劉俊教授所指出的,「黑暗」一直是黎紫書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但在《流俗地》中,黑暗不再僅僅是暴戾、壓抑的「黑暗之心」,而是轉化為一種洞察世界的獨特方式。 與此形成張力的,是小說近乎全知的敘述視角。王德威先生將這種張力稱為「視覺的廢墟」——寫實主義信條與全知失能之間的辯證。我們看能看或想看的,那看不見的都被籠統地歸類為黑暗。事實上,我們都在視覺的廢墟摸索,揣摩真相而終究不可得。另一方面,銀霞的盲,也使得小說中對聲音、氣味等非視覺感官的描寫格外豐富,呈現了一個更加立體亦可能更加真實的世界。 《流俗地》作者:黎紫書頁數:416頁開度:140 × 20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讀書雜誌】潮汕家譜與人物塑造——讀陳崇正長篇小説《歸潮》
小說《歸潮》由陳崇正所著,當中講述潮州子民出洋過番,一代又一代的冒險故事。長達一百年、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如何體現出潮汕文化的精粹?青年作家侯磊在《歸潮》的書評中如此評論: 「在家譜型的人物關係、『今—古—今』的結構和『歸潮』的主旨上,《歸潮》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潮汕文化是個天然的『冰箱』,它保存了許多中華大地上曾經有過,但現在漸漸消失的細節,更始終執著於中國人的家族觀念與家國情懷,這些觀念在生活中的落腳點,就是潮汕地區遍佈的家譜、祠堂、祖墳等宗族文化。祠堂既是最為隆重的祭祀場所,平日裏又可以打麻將或抽水煙,看到先人的牌位,會讓人感到他們從未遠去。而《歸潮》,就是這樣一部讓先人從未遠去的小說。」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讀書雜誌】桃笑無心客,源迴何羨舟
「這裏只有青春、快樂和愛情,沒有衰老、悲傷與死亡。」——陳煒舜 桃花源,迄今已無處尋蹤了,這座超逾出時間的「烏托邦」,成為了古今文學詩詞愛好者的虛境,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人類學碩士陳意林如此形容:今人所共有的,正是「一顆敏感的心,照見萬物的脆弱和易朽,也因此更加嚮往桃花源。」 對陳意林來說,桃花源的入口,自然是舊體及新詩所共有的。然而他強調,陳煒舜先生於專書《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裏所講求的形式上的約束——意即舊體詩意藴之美,則更接近桃源鄉入口處狹細的甬道,曲徑通幽,「通過倒裝、錯綜、省略、映帶等方法,形成了包容多層旨意的文本空間,讀者也能從中玩索出種種新的解讀。」 於方寸之地的運籌、推敲、轉圜,令一字,一行,一聯乃至於一帖紙都成為詩境有機的一部分,如窗花、花繩一般可以拉展出「音、形、義」三重緯度來——此絕非復古,而是漢字永恆的延展。舊體詩,即是現代人摺疊於心的桃源。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中秋節,去邊度玩好?從城市速寫認識維園與藍屋
適逢中秋,香港各區都不乏慶祝活動: 灣仔藍屋今年再現燈海、維多利亞公園(維園)舉辦中秋綵燈會,更上演大坑舞火龍。我們對這些活動並不陌生,但對於藍屋、維園背後的故事,你又知多少?由簡國軒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城市速寫和文字,把它們的面貌和典故記錄下來: 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亦是香港少數保存原好的戰前建築之一。活化後的藍屋不僅保留了原本的住宅用途,同時增設「香港故事館」舉辦社區活動,這種「留屋留人」的方式成功保留了本地的歷史遺產。 「藍屋」最初建成時並非藍色的。上世紀90年代,香港政府著手修葺「藍屋」時因剩下一批水務署的藍色油漆,便用於粉飾原為灰色的外牆。起初,居民認為藍色「不吉利」,後來卻逐漸習慣這個新外觀,因而稱之為「藍屋」。藍屋採用傳統木製結構,橫樑與扶手展現當年工藝之美。開放式露台提升通風與採光,是實用與美學兼備的體現。 維多利亞公園 維園佔地約十九公頃,涵蓋休閒、運動、文化等多種設施。每逢農歷新年前夕,維園會舉辦大型年宵市場,是香港重要的節日象徵,更是香港不同活動、藝術展覽、集會和文化交流的空間。 維園前身是銅鑼灣避風塘的填海土地。隨著戰後人口的膨脹,香港政府開展填海工程,一半的填海地被用作開闢維園。維園於1957年正式開放,是香港島最大的公園,並以園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命名。維園直面維多利亞港,且不受建築群屏蔽,使園內空間比周邊街道涼快。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中秋節,食咩好?
中秋佳餚多不勝數。吃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而且在蒸煮烹調下不失健康,又能保持口感鮮美,因此蒸魚是不少家庭中秋必備的過節佳餚。對於蒸魚,坊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迷思,當中以「蒸魚一定要鮮魚」為首。飲食專欄作家鄒芷茵在新著《讀食手記》中,便分享了自己過節時用急凍魚烹調白酒蒸比目魚 的經驗和心得: 「在中式節日,還是能希望吃到蒸魚。中年以後,我大多會在晚飯後才出門買食材。這個時段的顧客很少;但食材的種類,尤其是鮮魚、鮮肉的種類,比顧客更少。吃凍肉的日子,便越來越多了。 『要吃蒸魚,必用鮮魚』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上海作家葉靈鳳曾在《香港方物志》之〈香港的海鮮〉裏提到,香港的『海鮮』不是泛指所有海產,而多指魚、蝦,甚至只有魚;而且『吃海鮮』最好是用鮮魚來『清蒸』。 葉靈鳳亦在〈香港的海鮮〉提到『七日鮮』、『龍脷』這兩種比目魚,是當時香港漁業行家公認為最上品的魚鮮,因其肉『非常嫩滑細膩』。我們現在廣東清蒸所用的比目魚,如撻沙、多寶魚通常是中小體型,以便原條清蒸。 沒鮮魚可清蒸的話,其實還可以試試西式蒸焗。西式蒸焗不會隔水來蒸,也不會水煮;只靠少許白酒和蔬菜本身的水分,做出蒸的效果。不同廣東清蒸的薑、葱;西式蒸焗多配新鮮香草,如蒔蘿、檸檬草和番荽。蔬菜要選水分較多、不易變色的。這種蒸魚,可以做成鍋菜,一鍋已很豐富。白酒香氣清新怡人,配搭香草來蒸焗魚肉,就算是急凍海產,也能吃出鮮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蒸魚。 《讀食手記》 鄒芷茵 著故事集文學、文化和飲食於一身,窺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飲食風貌書中附記40篇食譜,讀者可沿着文字,煮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不怕人擠人,假日來趟澳門文青Citywalk!
澳門有數個世紀的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歷史,因此留存不少西式與中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澳門歷史城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歷史城區,澳門仍有許多建築物值得被發現。 澳門註冊建築師、藝術家兼設計學博士呂澤強在《澳門街建築漫步》中以「街」為主幹,為大家推薦多條「小眾」澳門城市建築漫遊路線,介紹近70項連澳門居民也不太留意的日常建築。 適逢十一黃金週,小編先拋磚引玉,介紹書中一條小眾Citywalk線。希望大家吃喝玩樂的同時,能在大街小巷之間感受澳門的建築美及其文化內涵: 花王堂街—大三巴街📍何族崇義堂曾出現於香港電影《傷城》的摩爾風的宗親會 📍聖安多尼堂澳門「古早味」堂區教堂 📍仁慈堂安老院「五臟俱全」的折衷式樣的安老院 其他路線一覽1. 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2. 十月初五街3. 新馬路4. 南灣(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南灣大馬路)5. 水坑尾街—荷蘭園大馬路6. 火船頭街—河邊新街—下環街7. 高士德大馬路—俾利喇街8. 美副將大馬路 想解鎖更多澳門小眾Citywalk路線,便要入手呂澤強的最新著作《澳門街建築漫步》了! 《澳門街建築漫步》作者:呂澤強頁數:320頁尺寸:150 mm × 215 mm定價:$18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