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家國天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博士早前於有線新聞節目「家國天下」分享這些珍貴的航空照片如何把文字史料和口述歷史視像化,理解當中的空間背景。 按此重溫節目(由13:27開始)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 按此線上購買
【家國天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博士早前於有線新聞節目「家國天下」分享這些珍貴的航空照片如何把文字史料和口述歷史視像化,理解當中的空間背景。 按此重溫節目(由13:27開始)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 按此線上購買
【讀書雜誌】銀髮樂活:「五感之下」,細味生活
近年,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後,嘗試以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充實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 樂活為人,亦為己。退休後與職場斷開連接的銀髮族,如何與都市建立新的聯繫?第十五期《讀書雜誌》回到人生的起點,以幼兒教育裡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為題,了解銀髮族的樂活方式,看看香港這座城市,如何擁抱慢慢變老的他們。 「看」得見的銀髮時尚:Swing(劉先穎)在2018年開設長者時裝品牌「縫補寶康健服裝」,其服飾從款式、材質到穿脫的簡易程度都是為長者量身打造,希望他們能在穿上美觀實用的衣飾後重拾自信。 「聽」尋知音人:年屆七十的Ann 姐(梁淑卿)退休後重返校園學習古箏,其後加入「新界西長者學苑聯網」的中樂團演奏,最近開始協助導師指導其他同學,未來仍會繼續學習,挑戰自己。 「嗅」出不妥當:六十五歲的Philip(韋寶華)在疫情期間創立社區服務公司「小修繕,大意義」,幫助長者解決家居小問題。截止現時為止,Philip已招募過百名義工,並成功協助逾五百位長者。 「觸」碰心靈:瑜伽導師Fay(鄭詠霏)去年創立自己的瑜伽工作室Diva Yoga Studio,並為長者度身訂造「齡活瑜伽」訓練課程,幫助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培養運動習慣,循序漸進改善痛症,保養身體。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今期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讀書雜誌】速成時代,閱讀終究「擱淺」?
長期以來,由於社會環境、考試制度等緣故,香港民眾的閱讀風氣都是以實用為上:相比個人興趣,大眾出於實用與否閱讀、學生則為應試而讀。如今資訊氾濫的年代,速度更成為了決定閱讀的關鍵,長篇不合時宜、短篇也可以更短,會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所剩無幾的愛書人,是為了甚麼堅持閱讀?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第十六期《讀書雜誌》綜觀香港的閱讀風氣,並從個人的閱讀經歷悟出閱讀的意義:「中學時發現《金銀島》的故事很有趣,於是全本讀完。及後在閱讀課堂上讀到《湯姆歷險記》,完全被精彩的情節吸引,因此也主動讀了下去。閱讀的動力,乃因為心中有提問,想找答案,也想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 閱讀的過程看似枯燥乏味,但當你是為了心中所想而讀,便會自自然然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屋邨軼聞】曾被「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身原來是墳場用地?
1975年,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到訪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小孩為女皇獻花的一幕成為一時佳話。除此之外,愛民邨還開創了不少屋邨建設的先河:裝有公共天線系統、設中央空調屋邨商場、首創「冬菇亭」熟食中心、設有兩房一廳室內間隔等,設施齊全、內外兼備,因此有「九龍模範邨」之稱,十分「威水」。 殊不知在成為「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愛民邨曾被作為墳場用地。1910年代,何文田曾被闢作印度墳場,更一度成為廣華醫院安葬天花死者的地方。二戰後香港人口劇增,政府才將何文田列為核准徙置區。1968年初,政府批准屋建會興建愛民邨。經過數年努力後,愛民邨從墳場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自給自足的小市鎮。 戰後人口急升,政府為應付市民住屋需求大興土木,從此拉開了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帷幕。由黃家樑老師、陳志華教授及黃朗懷先生合著的《宜家港公屋》精選約30個具標誌性的屋邨,縷述箇中的興建過程及其社區影響,並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圖片,生動再現了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之路。 《宜家港公屋》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黃朗懷頁數:344頁尺寸:150 × 210 mm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從《小城回味志》認識夏日嵊州美食
說到夏天獨有的美味,我們自然會想起雪糕、西瓜等消暑聖物,然而飲食作家徐成在其新著《小城回味志》中,以細膩筆觸記錄了他家鄉嵊州別具一格的夏日食俗。從爽脆的健腳筍、鹹香軟糯的蠶豆鹹肉糯米飯,到清熱祛暑的六月霜茶,每一道都是紮根風土、令人回味無窮的獨特味道: 立夏必吃的「健腳筍」烹煮健腳筍的主要食材為野山筍,因其形細長筆挺如腳骨,據說立夏當天若吃了後能以形補形,讓雙腳有力,一年腿腳都不出毛病。烹製工序非常簡單:排骨焯水洗淨後,用油略炒,再加入洗淨的野山筍,然後加入足量黃酒增香提鮮,再加入醬油和鹽調味,之後加水燉煮。大火燒開後,用慢火將筍篤得軟嫩入味即可。 健腳筍的最佳拍檔:蠶豆鹹肉糯米飯蠶豆鹹肉糯米飯中的「蠶豆」指的其實是豌豆。蒸飯前需要將糯米稍事浸泡,然後放入電飯煲中,上鋪切成小片的鹹肉和一粒粒碧綠的豌豆,再加入約一指節的水即可。肥肉在蒸熟後會流油,浸潤糯米和豌豆,瘦肉色澤紅棕,鹹鮮惹味。鹹肉濃郁的香氣摻雜著糯米米香和豌豆清香,味道豐富又清新。 嵊州人的國民飲料:六月霜茶每逢夏天,嵊州人家裡每日都會泡六月霜茶清熱祛暑。六月霜即菊科艾屬的奇蒿,將其曬乾後,再倒入足量的開水,待水冷卻後,六月霜茶便泡好了。此茶色呈淡棕,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初入口有苦味,後覺清涼回甘。 嵊州是浙江紹興一個歷史悠久的小縣城,保留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在內地有小吃名城的美譽,但在香港知之者甚少。「這是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許多我小時候的事物竟已逐漸步入當代史的塵埃中去。」出身嵊州的飲食作家徐成在《小城回味志》中以個人回憶為主線介紹嵊州的飲食文化,旁及當地節慶習俗、地理歷史和人文典故,記錄時代更迭下他記憶中的嵊州。 《小城回味志》作者:徐成頁數:336頁尺寸:140 × 200 mm定價:$188按此線上購買
【戰後重生】巴士如何恢復運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翌年中巴和九巴恢復巴士經營權,但車隊已遭受到嚴重破壞,一切從零開始。面對巴士不足、乘客過度擠迫、黑市貨車入侵等問題,九巴 KMB 九巴專頁 是如何迎難而上? 🚌九巴改裝軍車做巴士🚌戰後行走香港島的巴士僅得四部;九龍則有八部,另有一至兩部壞車也要搶救回來使用。政府有鑑於巴士短缺,便設法撥出一部分軍車改裝成巴士。九巴前總經理雷中元曾在訪問中提及:「日本投降,英軍回來接手後,好像送了幾十輛軍車給九巴改裝做巴士。」 🚌搭巴士搵命搏🚌由於戰後巴士嚴重不足,當時巴士總是超載,更時常成為報章的投訴主題:「一輛載客量36 名乘客的巴士,竟可以擠進100 人!」「等巴士等了20 分鐘已經夠討厭了,最後迎來一輛不停站的巴士,天啊!還有乘客騎在擋泥板和坐在引擎蓋上,真夠嚇人!」戰後車輛組件供應緊絀,九巴只能見步行步,能湊夠車輛走哪條線便復辦哪條線。 🚌軟硬兼施擊退黑市貨車🚌1946 年,九巴勉強以八輛巴士恢復兩條九龍巴士路線。大量貨車加入搶客,最後在警方介入下,九巴容許30 輛貨車加入巴士車隊,收費需與巴士看齊,同時加快訂購大批新巴士,希望盡早收復江山,翌年成功恢復了12 條巴士路線。 《九巴初創20年–1920s-1940s》🌟本書圖文並茂紀錄九巴初創至成熟的發展歷史,獲九巴董事會副主席陳祖澤、香港歷史專家高添強作序作者:冼潔貞頁數:288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為什麼我們需要實體書?
在數位內容盛行的時代,是什麼令你想擁有一本實體書? 「紙質、觸感、重量、印刷方法——這些元素都是構成實體書獨特體驗的關鍵。如果一本書只是簡單地將數位內容印刷出來,讀者很容易會失去興趣。相反,當你投入心血設計每一個細節,讀者會更加珍視作品。」剛憑籍漫畫《達利書店》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大獎的本地漫畫家蘇頌文(PEN SO),在由香港藝術中心策劃、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路漫漫2025》中剖白自己的創作歷程。 Pen So在參加動漫基地的大師班後正式投身漫畫業,隨後踏上出版之路。他認為實體書必須提供獨特的閱讀體驗。「現在我們像裁縫一樣,可以度身訂造符合自己風格的作品。」Pen So認為,香港漫畫已由過去的工廠式生產,轉變為追求多樣的個人風格創作,在風格、主題或敘事方式上展現獨特性,才是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關鍵。 對Pen So來說,創作或者就是對實體書的堅持,是長路漫漫的嘗試和實踐。他曾在雜誌專欄中設計過可剪下收藏的信件,為讀者提供一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亦嘗試過結合廣播劇與漫畫展覽,創造沉浸式的故事世界。在2019年製作的「解謎」型漫畫《禁靈書》,Pen So更將紙本與電子科技二合為一,讀者需要透過書中線索和網上資源解開謎題。 香港漫畫,至今仍有一群無分世代,不忘初衷的創作人默默耕耘。最新出版的《路漫漫2025》,透過與超過20位本地漫畫家如Cuson Lo、謝曬皮和文地貓等對談,剖析香港漫畫在21世紀的真實處境及轉型之路。 《路漫漫2025》編者:PRUDENCE MAK、RACHEL LO策劃:香港藝術中心頁數:288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香島月報——香港日佔歷史之遺音
八十年前的今日,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結束「黑暗時期」的同時,也為一本大概現今沒有多少人知道、只發行過兩期的雜誌畫上句號。 《香島月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1945年7月誕生,由香島日報社(即星島日報)出版,盧夢殊主編。當時香港仍處於日本的佔領之下。該雜誌以推動本地文化為表,實際上站在日本軍國主義的立場,創刊剛過一個月,因日軍投降而停刊,自此從日軍的宣傳工具,頓變成香港日佔歷史之遺音。事隔近八十載,幸獲香港收藏家劉立人先生從民間覓得,尤第二期頗為珍罕。 適逢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我們為什麼要將《香島月報》復刻出版? 首先節錄今次復刻版附贈的別冊中,由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黃仲鳴教授所撰寫的導讀「山城暮景—香港日佔時期最後的一份雜誌」: 「這是份綜合雜誌,出版人是『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一八八三至一九五四)的公子胡山;編輯是盧夢殊,一位『附日文人』、『落水文人』,也有呼之為『漢奸』的,曾代表香港報界到東京參加『大東亞新聞工作會議』;因喜吃蘿蔔糕,便以『羅拔高』為筆名,一九四四年九月出版了一部《山城雨景》的書。 在〈發刊詞〉裏,雜誌強調『文化』,並指香港文化事業『本來貧薄可憐,開埠迄今,殊無可取』,於今更為衰落,致『鬱鬱山城」『了無生氣』。因此,構築香港的新文化,是雜誌的任務;可惜,通篇〈發刊詞〉並無確切點出文化是甚麼,但從兩期的內容來看,編者煞費苦心,『構築』了政治文化、文學藝術文化這兩大類。 在政治文化的文章裏,如創刊號盧夢殊的〈東亞政局概論〉,立場偏於日方,自是無可厚非;但如述『九一八』事件,引了時任日本外相的話說,『對此並無領土野心,只以日本人口過剩,為謀與中國經濟互惠,以過剩人口開發中國資源,在技術上獲取合作,在政治上共求繁榮,親善』。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第二期的〈東亞與世界〉,亦呈現盧夢殊在分析局勢方面的偏差,無甚可觀,只可視為他的漢奸思想。 創刊號分文字、圖片兩欄。圖片展現出大東亞人民的生活。須加說明的是,有所謂『昭南』者,是甚麼地方?新加坡也,是日本於日佔時期(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對新加坡的稱呼,意指『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亦指作『南方之光』。這組相片有強烈的政治宣傳色彩。 一九三八年,茅盾(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一)抵達香港,便感到香港『富麗的物質生活掩蓋著貧瘠的精神生活』,是『一片文化的荒漠』;香港淪陷之初,日軍收縮報業、壓制言論和出版發展,山城何止沙漠,簡直是『死城』。縱觀兩期的文化藝術稿件,則仍可窺見香港『戰後』的文化現象。 創刊號筱韞的〈香港粵劇最近的變遷〉,縷述伶星的組班和散班的動態,指出香港『戰後』初期的劇團十分蓬勃,但已呈『垂危』狀態,文章沒有點出原因,只說居民『一切都能夠從節約方面著想』,而『欣賞藝術的有閒階段,自然是極少數』;是乎?不過,此文對當年粵劇藝人的南來北往、組班散班的情形,卻有仔細的描述。 另外,第二期署名『口碑』〈本年上半年度香港首輪影戲概況〉,縷述了當年港島、九龍、新界的戲院,指戰前影業十分發達,經過『新生(作者按:『戰後』也)的洗禮後,電影事業一時未能恢復』,影片供應不足,留港伶人頗多,一些戲院便演粵劇。後來,日本電影有供給,國語片亦源源運至,電影事業便興盛起來。文章還詳細列出公映、收入情況。可見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仍有影迷有閒有錢,鑽進戲院『避世』,不似粵劇那麼奄奄一息。 文藝創作方面,重頭作是葉靈鳳(一九○五至一九七五)的〈南荒泣天錄〉,標『長篇創作』,惜停刊後,小說未完,唯有『泣天』了。故事背景是明末清初,在經歷闖王、清兵入關後,南京暫苟安,葉靈鳳寫道: 虎口餘生的難民,想到崇禎皇帝慘烈的死狀,京城文武百官迎了闖王,接著貼了『順民』的黃紙又迎接清兵的醜態,雖然心上感到一陣黯淡,可是覺得眼前的景色和天氣,確實值得暫時陶醉。 這曲亂世悲歌,想葉靈鳳感觸甚深。 另如創刊號秋水的〈搬家隨筆〉,由淪陷的廣州搬到香港,誰知香港戰事起,以為搬到跑馬地安全,卻飽歷炮火的肆虐,又搬到灣仔,這一回,『敵機(指美機)』來襲,僥倖沒炸死;又搬到中區去。這篇短文,道盡了戰時生活之悲之慘。 第二期『羅拔高』上場,撰『長篇作品』〈掙扎〉,命運比葉靈鳳慘,因只刊了一期即壽終。至於與盧夢殊有私交的戴望舒(一九○五至一九五○),第一期有學術研究之作,第二期有譯文。戴望舒歷經憂患,能賺些微稿費,亦可安飽吧。 雖稱『艱難時期』,但雜誌廣告卻亦多,不乏酒類、食肆、金飾珠寶,雖然不知市況如何,但可看出這山城的暮景,在一些『順民』來說,卻非淒慘。」 香港三聯書店將《香島月報》復刻出版,看重其身為文史資料之稀罕度,故提供讀者管窺香江日佔歲月下,文化和傳媒事業之態勢,以至記錄社會人文、國際戰局等情況,權充為跨時空的歷史觀察。同時,亦希望本書能為有心者提供研究之用,讀者諸君亦可參見三位導讀者的文章,以了解本書出版價值之所在。 《香島月報(復刻版)》(全二冊+附別冊)作者:香港香島日報社底本提供者:劉立人開度:190mm × 265mm定價:港幣27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重回二戰時】死亡戰俘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抗戰期間,除了有數以百計的普羅大眾無辜受害,為港出戰的軍官士兵亦死傷無數。 1941年11月,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抵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記錄戰爭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其中提及到日本戰俘營的不人道對待: 「日本本土戰俘營管理嚴苛,營房和工作條件差、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以及被強逼參與奴役,衛港加軍戰俘每天徘徊於疾病與死亡之間。 美軍醫官拉蒙・布萊希少校指出:『戰俘的生活很單調:工作、食飯、點名、睡覺。— 日復一日;一週七天;一年五十二週。食物嚴重不足,工作非常辛苦。冬天多雪多冷,其他季節多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隨時間遠去,今日認識這段歷史的意義又是什麼?作者周家建博士在後記中這樣寫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全球實體戰爭,傷亡人數以百萬計。對衛港加軍而言,前來香港協防,原是一項簡單的防守任務,卻不幸演變成直接在戰場上與敵交鋒。研究香港戰役,不論是任何目的,都必須持平客觀,尊重史實,畢竟親身經歷者皆是血肉之軀,為信念而面對殘酷的戰鬥和磨難。他們的悲痛,不只停留在戰場和戰俘營內,而影響之深遠,亦不限於一眾老兵身上。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古知今,瞭解事情的過去,才能從容面對未來。從衛港加軍身上,學到是人的韌性。他們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在戰場上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及後在戰俘營內過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每天吞聲忍語地面對強權威嚇,在前景堪虞的狀況下,憑意志和互助來渡過重重難關。復元後,縱使面對的困惑和不安,亦能透過重建人生來改變社會和貢獻國家。十八天的香港戰役,時間雖短,所蘊藏的教訓卻是永恆。透過閱讀老兵的故事,作為人生的借鏡,從中得到啟迪。」 願世上於戰爭不幸逝去的靈魂都能安息。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頁數:320開度:168 mm × 230 mm定價:港幣128元按此線上購買
【重回二戰時】俯瞰歷史,見證戰火下的香港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時光飛逝,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讓我們翻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透過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及日本陸海軍在香港上空拍攝的照片(圖1至圖5),重看這段動盪時光—— 最後,我們特意節錄書中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區智浩先生的序言,祝願終有一天,世上再沒有何一個人要承受戰爭中的苦難: 「得知鄺智文博士深入研究二次大戰香港日據時期的航空偵察和戰時民生,令人深感欣慰。一般軍事愛好者通常只關注那些在空戰中擊落數十架甚至上百架敵機的英雄,卻往往忽略了背後默默付出的「航空偵察兵」。即使像德國空軍王牌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了352架敵機,也無法挽回盟軍對斯圖加特(Stuttgart)大轟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與影響。如果沒有美軍PBY卡特琳娜偵察機及時發現南雲忠一的航母機動部隊,美軍也無法贏得中途島戰役,從而改變太平洋戰爭的態勢。每次戰略或戰術轟炸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事前精確的航空偵察。若缺乏準確的目標情報,即便飛行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昂貴的炸彈也可能落在毫無價值的目標上,造成人員和資源的浪費。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正是一名無聲奉獻的航空偵察兵。他在駕駛F-5偵察機(由P-38改裝)執行偵察任務時,不幸被德軍Me-109擊落於地中海犧牲。 航空照片是一種中性的時空記錄。在戰爭期間,它們是關鍵的軍事情報;而在和平時期,則成為支撐社會建設與規劃的重要地理資訊。政府需要比對新舊航空照片,以掌握民生事務和環境變化的動態。一張航空照片更勝千言萬語,清晰呈現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遷的痕跡。然而,航空照片本身卻無法訴說拍攝者在拍攝瞬間的心情、壓力與想法。無論是飛行員、偵察員還是航空測量師,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天氣變化、敵方炮火或緊迫航空交通管制,往往只有一次拍攝目標的機會,每一次拍攝都充滿著挑戰與壓力。希望大家亦同時能感受到拍攝每一張航空照片的困難,多少也是一種冒險與膽色。 透過這本書的介紹,讀者更能立體深入地了解日據時期香港市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戰爭中的苦難。願世界和平,讓航空照片僅用於和平時期的社會建設與地理資訊的應用。」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按此線上購買
【文化本事】《小城回味志》
「這是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許多我小時候的事物竟已逐漸步入當代史的塵埃中去。」飲食作家徐成的最新著作《小城回味志》,以書寫飲食記錄時代更迭下他記憶中的嵊州。 《小城回味志》作者:徐成頁數:336頁尺寸:140 × 200 mm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品酒入門101】如何品嚐中國白酒?
8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白酒節」。世界白酒節旨在通過雞尾酒調製、浸泡酒、食譜分享和品酒會等方式,將白酒推廣至世界各地。最新出版的《中國白酒潮得起》詳細介紹釀造中國白酒的原理及各香型的工藝,同時提倡以老酒新杯、新派的品酒嚐菜等方式讓中國白酒走得更遠。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 (Tomy) 從事與酒類相關業務超過二十年,並於2023年在CBC中國白酒課程考獲進階資格,成為第一位考獲進階認證的香港人。Tomy在本書中總結其所學所聞,傳授品嚐中國白酒的獨門心法: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頁數:168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
【開卷樂】《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
當我們面對生死議題時,往往充滿恐懼和迷思。由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及梁樂燊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從生前規劃、身後事的處理過程、喪禮流程,以至如何面對親友離世的哀傷一一道來。作者之一劉銳業博士日前作客《開卷樂》,帶讀者從死亡思考生命的意義。 按此重溫完整節目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 、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