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榮獲第四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
2025年11月12日下午,第四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舉行。趙園《燈火》、陳沖《貓魚》、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共摘獎項。 香港三聯於2023年推出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繁體版。小說以「非典」結束後為背景,講述第一醫院泌尿外科連續出現多起腎移植患者死亡案例。外科醫生傅睿在第七位病人田菲去世後,陷入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危機。 羅鵬、王堯為畢飛宇頒獎(圖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公眾號) 畢飛宇以冷峻筆觸,聚焦這位頂級醫生看似完美卻充滿痛楚的內心世界,透過醫患關係、家庭與職場等多重視角,細膩編織醫生傅睿的形象,並藉此折射出時代與社會的複雜面貌。本次授獎詞中亦提到:「畢飛宇傾力塑造的主人公傅睿大夫,在眾人頌揚和現實羈絆中蘇醒,又在蘇醒中漸入迷狂,由此構成與中國新文學開端之作《狂人日記》的深度對話。」 畢飛宇發表感言(圖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公眾號) 頒獎典禮上,畢飛宇表示,這一獎項填補了國內學院獎的空白。學院獎和知識分子緊密相連,他希望自己通過寫作成為一個知識分子,也認為寫作者都應當承擔知識分子的責任。 再次衷心祝賀畢飛宇教授獲獎! 《歡迎來到人間》授獎詞(圖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公眾號) 《歡迎來到人間》小說講述了“非典”結束後的夏天,第一醫院的泌尿外科連續出現了六例死亡,全部來自腎移植病人,都死於深度感染的併發症。主刀的外科醫生傅睿,在遭遇第七例病人田菲的死亡後,陷入了現實和精神的雙重危機。作者:畢飛宇定價:$118按此線上購買
【文化本事】《小城回味志》
「這是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許多我小時候的事物竟已逐漸步入當代史的塵埃中去。」飲食作家徐成的最新著作《小城回味志》,以書寫飲食記錄時代更迭下他記憶中的嵊州。 《小城回味志》作者:徐成頁數:336頁尺寸:140 × 200 mm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品酒入門101:如何品嚐中國白酒?
8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白酒節」。世界白酒節旨在通過雞尾酒調製、浸泡酒、食譜分享和品酒會等方式,將白酒推廣至世界各地。最新出版的《中國白酒潮得起》詳細介紹釀造中國白酒的原理及各香型的工藝,同時提倡以老酒新杯、新派的品酒嚐菜等方式讓中國白酒走得更遠。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 (Tomy) 從事與酒類相關業務超過二十年,並於2023年在CBC中國白酒課程考獲進階資格,成為第一位考獲進階認證的香港人。Tomy在本書中總結其所學所聞,傳授品嚐中國白酒的獨門心法: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頁數:168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
【開卷樂】《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
當我們面對生死議題時,往往充滿恐懼和迷思。由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及梁樂燊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從生前規劃、身後事的處理過程、喪禮流程,以至如何面對親友離世的哀傷一一道來。作者之一劉銳業博士日前作客《開卷樂》,帶讀者從死亡思考生命的意義。 按此重溫完整節目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 、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
【藝術當下】以文字演繹電影的魔力:《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
《無》書圍繞吳偉業的參演經驗,記錄了不少有關港產片動作部門的重要資料:既介紹基本技藝如「吊毛」、「倒趴虎」和「吊威吔」等,也解釋爆破、撞玻璃和高空跳躍等危險場面的拍攝竅門,又列出跟吳同期的成家班多位成員的小傳和軼事……
一盅兩件 x 提籠掛鳥,曾是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養雀,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公屋的騎樓,都可以見到一個個竹製鳥籠。當時養雀屬於消閒娛樂,養雀之人最愛提着鳥籠到茶樓品茗,一邊嘆茶,一邊與鄰座雀友交流養雀心得,欣賞牠們的毛色、姿態與歌喉。昔日香港廣式茶樓林立,其中在上海街的奇香茶樓、雲來大茶室和鎮江茶樓等,更裝有配置懸籠掛鳥的設施,讓雀友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玩雀。「那些年的早午茶市,大致可以分為四班︓第一班是晨早趕開市前吃早餐的魚肉果菜檔主、第二班是公務員和上班族、第三班是提籠掛鳥的雀友、第四班是投機買賣的經紀炒家。」可見當年香港養雀文化之盛行。 養雀,當然少不了鳥籠。鳥籠是傳統的馴鳥工具,自戰國時代,已有古人利用鳥籠養鳥的記載,然而中國盛產竹樹, 所以鳥籠多以竹材製成。古時最原始的竹製鳥籠,是以幼竹枝重複交織而成的竹編鳥籠。這種鳥籠沒有活門,把間隙中的竹枝撥開則可取出小鳥,一不留神便會讓小鳥逃出生天,所以又名「無厴雞籠」。時至今日,竹製鳥籠種類繁多,其中廣式波籠是昔日香港常見的雀籠之一。廣式波籠大致分為籠罩、籠身及籠底三部分,其最特別之處,便是籠身頂部呈弧形的籠膊。籠膊講究弧度深淺,稍有差池便會影響整個籠的結構和美感,對雀籠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 隨着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香港盛極一時的養雀文化逐漸消失,廣籠工藝式微,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開雀籠》作者郭達麟Dylan,由2019年開始向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陳樂財師父學習廣籠工藝,希望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令竹製鳥籠技藝得以承傳。《開雀籠》以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圖文並茂解構竹製雀籠工藝,使香港雀籠工藝美學和獨特的養雀文化得以記存。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頁數:279頁開度:150 x 230 mm定價:港幣228元按此線上購買
【星期日檔案】《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
香港動畫師,如何闖出一片天? 「香港動畫資源有限,但勝在創意無限。」日前,香港資深動畫創作人盧子英在星期日檔案出鏡受訪,分析香港動畫的優勝之處。他認為,香港動畫的國際性是其他地方無法取替的。 盧子英早於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獨立動畫,獲獎佳作多不勝數。他的首本自傳《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他從學生時期至今的創作之路,輯錄多部作品,加上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等珍貴存檔,毫無保留展示他整個動畫創作過程。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作者:盧子英頁數:336頁尺寸:200 × 270 mm定價:$398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非遺如何體現嶺南文化?
香港非遺涵蓋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節慶活動和傳統手工藝等範疇。由於廣府與香港關係密切,不少香港非遺都摻雜嶺南的民俗文化及傳統。現時,香港的非遺項目超過500個,當不少儀式都因城市發展面臨物料與人才上的短缺,嶺南地區的資源便有機會成為香港非遺傳承的救命稻草: 大坑舞火龍 每逢中秋佳節,大坑及薄扶林村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寓意消災解困。根據歷史記載,其實大坑及薄扶林村的舞火龍都是從嶺南各客家區域,如英德、曲江等客家村落延續過來的。除了儀式和習俗上有所繼承,資源亦依靠嶺南地區提供。現時香港紮火龍的珍珠草大多從廣東惠州一帶取得,若無法提供天然資源製作火龍,這些傳統慶典將面臨傳承困難或失傳。 長洲太平清醮 搶包山與飄色是長洲太平清醮最著名的節慶活動。不過,飄色習俗最初並非打醮活動之一。長洲飄色的出現,是因為有鄉人在佛山一帶欣賞過飄色,認為頗適合長洲打醮期間巡遊之用而引入。昔日長洲太平清醮是島內各惠州、潮州或本地團體競逐社會影響力的活動,飄色製作是各族群互相競爭的方法。長洲飄色技術上的學習,亦受佛山和沙灣的飄色所影響,匯聚各嶺南地區的風俗特色。 潮劇神功戲 2020年以前,香港所有潮劇神功戲演員均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專業演員。然而,在疫情封關下,只有旺角潮僑盂蘭勝會成功籌辦神功戲。可見都市化下的非遺項目,不得不依靠嶺南各地的人力資源協助。加上社會環境轉變及信仰問題,汾陽郭氏年輕一輩已甚少參與祭祖活動,相反郭氏內地族人對祭祖特別重視,認為這是一種榮譽,因此各潮籍盂蘭勝會不得不尋求內地族人支援,令香港的祭祖大典能順利進行。 香港非遺的保育需要我們的重視與認識。《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嘗試把嶺南作為一種地域文化進行分析,以嶺南作為出發點探討香港非遺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編著:羅樂然定價:港幣158元按此線上購買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讀書雜誌】深港鯉魚門的舊說與新事
深港兩地,各有一座「鯉魚門」,兩地同名,卻演繹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故事。 香港鯉魚門曾屬戰略重地。1880年代,英軍在鯉魚門海峽建立炮台,使之成為香港島東部的海防要塞。走過抗戰歲月後,鯉魚門居民遂以採礦業及陶瓷業維生,直至六十年代出現第一間海鮮酒家,其他漁民紛紛效法,逐漸發展成著名的海鮮勝地。時至今日,鯉魚門依然「靠海食海」,海鮮街上的酒家達三四十家,不少食肆店主仍為祖業默默堅持,只可惜疫情過後遊客銳減,街道變得冷清不少。 深圳鯉魚門曾是一片大海,經填海後發展為年輕人創業的夢工場。八棟造型現代的建築共同構成繁體字「夢」,坐落在前海重要的產業園區和公共機構旁邊。深圳鯉魚門地鐵站還特意準備了錦鯉印章,寓意此地如意吉祥。隨着城市發展的步伐,深圳鯉魚門預計將會持續升級,陸續出現更多惠企利民的新地標。 兩座「門」,同門不同意:香港鯉魚門,靜守維港,海鮮街燈火與採礦遺蹟交織出滄桑與溫情,宛如「續夢」的港灣;深圳鯉魚門則躍動於前海新區,化身「鯉魚躍龍門」的夢想舞台:創業熱潮和政策紅利吸引青年們在此「逐夢」。一岸傳承六十年海鮮老店的鄉土情懷,一岸見證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創新活力。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讀書雜誌】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
近年來,「新南方寫作」概念在中國文壇和學界漸成氣候。廣東作家陳崇正今年在三聯推出其長篇新作《歸潮》繁體字版,為「新南方寫作」增添又一新文本。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族的歷史情誼,講述了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故事跨度長達百年。 本期《讀書雜誌》,陳崇正撰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再思「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概念和創作實踐。他獨闢視域,從安放於小説文本首尾的序跋出發,以王德威、朱天文、黃錦樹、董啓章等文學名家所寫的序言或評論文章為例,帶我們領略文學江湖內的聲名如何從一本書向另一本書傳遞。繼而他將目光轉向當下席捲全球的人工智能,探討AI時代文學創作新的可能性。 中國之南,亞洲之南,南方之南,「南方」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也為「文史哲」做了無限的延伸,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啓悟。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華文風采」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讀書雜誌】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編劇及小說家,二十年間創作超過一萬套電視劇及廣播劇劇本,曾被作家新井一二三稱為「日本的張愛玲」。直至今天,向田邦子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國民作家」,她的劇本及文學作品仍被持續出版、展出及翻拍。向田邦子的文字,如何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為之着迷? 向田邦子筆下的作品,可說是她現實生活的寫照,其經典劇作《宛如阿修羅》可見一斑:家中四個女兒偶然發現父親出軌,卻因為各自的秘密無法逼迫父親斬斷關係;母親其實一早知悉丈夫出軌,只是為維繫家庭才默默忍受。故事中傳統的家庭模式,如同昭和時期大多數的日本家庭:父親是位上班族、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獨力照顧家中數個孩子。這不但是個人的生活經歷,更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回憶。 1976年,向田邦子從編劇轉型為作家,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揭露一個個電視劇之外、深藏於日常的真實故事,其代表作《父親的道歉信》被收入日本的國語課、短篇小說集《回憶・撲克牌》更贏得直木獎。不論是編劇還是文學創作時期,向田邦子的文字處處真實,引起無數人對家庭、童年與日常的共鳴。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編輯推薦】唐詩讀本的又一寫法:《蔡宗齊講唐詩》
唐詩是中國文學中最受關注的韻文範疇,由宋人詩話下逮今人研究數量繁富。也許因為古今說詩者眾,當代的唐詩專著較易落入陳陳相因的窠臼。美國漢學界知名學者蔡宗齊教授日前推出《蔡宗齊講唐詩》一書,標舉「假若沒有一些真知灼見,只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他人的觀點、見解,我覺得對不起讀者的寶貴時間」,在選詩與編排兩方面,確實一新讀者耳目。 選詩方面,書中七十二首詩作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但作者卻精於擇取特別的角度切入:提起王維,一般會想起他的近體詩,蔡教授卻選入〈藍田山石門精舍〉,嘆其「精湛的造詣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寂寞了千百年」;不同於《唐詩三百首》之只錄韓愈七古四首,作者分別選入韓愈〈聽穎師彈琴〉、〈調張籍〉兩首五古韓詩,並稱後者「排山倒海的氣勢,是沒有哪一首五古能比得上的」。看似細描淡寫的選詩與定調,其實是高見卓識的表現。 編排方面,本書不執於以時序先後作簡單的組織,而是圍繞某一論題精意排佈。例如用〈春望〉、〈江漢〉、〈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終南山〉、〈漢江臨眺〉六詩,探討五律氣象何以成;先舉〈積雨輞川莊作〉揭示七言與五言的根本區別,再以〈古意〉、〈黃鶴樓〉、〈登高〉三首,參與古代詩論家「七律第一」之爭的討論;藉杜甫同題材的〈夢李白〉兩首及〈天末懷李白〉,比較古詩、律詩各自在藝術上的特色。在作者巧手編織下,書中七十二首唐詩成為一個龐大的、多層次的網絡,展現出圓覽唐詩發展的廣闊視野。 《蔡宗齊講唐詩》作者:蔡宗齊頁數:280頁開度:135 × 210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按此查看師生專享優惠 (截止2025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