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隱形之光:看得見的清潔工,看不見的價值
1886年,美國芝加哥數萬名工人罷工遊行,要求8小時工作制,可惜他們的訴求不獲接納,維權運動最終更釀成流血慘案。3年後,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次維權運動,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常言道「職業無分貴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應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平等對待,但現實又真的是這樣嗎?「香港的清潔工友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外判制度、社會偏見、最低工資、潔淨服務商品化、欠缺恰切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在香港,不少清潔工友面臨在職貧窮,主要是因為每幾年便需重新簽訂勞工合約,即使多年來為同一間公司勞力,都只能依靠最低工資的升幅獲得加薪。 除了缺乏勞工保障外,清潔工往往被大眾貼上標籤,甚至連清潔工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厭惡性行業:「除了物理上的骯髒感外,社會文化的偏見也是貶低清潔工價值的主因。從事清潔工的人往往是邊緣群體,包括貧窮的新移民、婦女及長者等。環境清潔與否的能見度很高,如果做得不夠完善,上司要監控、施壓就很容易,精神壓力亦屬於清潔工必須承受的勞動成本。」 公廁清潔、屋邨清潔、防治蟲鼠……事實上,清潔工的工作並非只有「倒垃圾」,他們照顧了整個城市的潔淨工作,維持你和我的日常。去年,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的團隊訪問了12位來自不同工種的清潔工友,並將他們工作時的甜酸苦辣集結成《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一書,希望透過文字呼喚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福利及健康的關注。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著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72頁定價:港幣178元按此線上購買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李零獲頒「汪德邁中國學獎」!
恭賀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李零獲頒「汪德邁中國學獎」!李零教授大半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遍訪中國上古以來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遺跡等。獎項以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的名字命名,表揚國際間對中國學術研究有重大貢獻的研究者,由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設立,是擁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權威學術機構。
【星島頭條】公開神秘行業|香港殯葬 前世今生
「作者在書中前言提到,死亡並不是可怕的結束,而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希望這書給讀者一個了解香港殯葬文化及解答迷思的入門。作者以輕鬆話題,告知讀者談生論死毋須禁忌,作者有一位歷史系講師朋友做了非正式考證,現今存在和不存在的墓地,就以九龍一號墳場至七號墳場為例,如果你住在九龍,可能曾有墳場在你所住的地方附近……」 星島頭條推介全文 由劉銳業和梁偉強合著的《身後事》一書由七大章內容組成,翻閱第一章神秘專業:殯葬物流業,當中內容包括殯葬物流空運出入口處理、從數據中探索「自殺」、殯葬物流經驗分享以及有關屍體的冷知識等。至於第二章禁忌行業:香港殯儀業,主力集中在大眾最關心的熱門話題,包括入行途徑。 以往殯儀業予人感覺神秘、傳統、保守和封閉,坊間對於這個行業的資訊較少,長生店、殯儀館及墳場牽涉到生離死別,被視為忌諱。關於這行業,不少人認定街外人難以涉足,入行都只有世襲及熟人介紹兩種途徑,又有人認為殯儀業容易賺大錢,大家認為是否屬實?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劉銳業頁數:232頁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破解殯儀業迷思:殯儀業從業員收入豐厚?
本地大熱電影《破·地獄》上映翌日已破千萬票房,創下香港電影史上最高開畫票房紀錄。電影故事從黃子華飾演的婚禮策劃師道生展開,道生因生意失敗欠下一身債務,故轉戰殯儀業發展。時至今日,殯儀業的收入是否如我們想像般豐厚? 由梁偉強與劉銳業合著的《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提到,如今已經沒有「殯儀業賺錢論」一說。 昔日長生店幾乎無街外人入行,再加上傳統觀念影響下,不少人為了能讓父母「風光大葬」,不惜借貸辦喪事,與長生店洽談亦不會討價還價,故殯儀業過往賺錢的確容易。 不過如今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包括修畢殯儀課程後衍生的非正式從業員、本地社福及志願機構的支援增加等。疫情後喪禮越趨簡單,拜神信仰減少,喪禮安排更省去宗教禮節。「豐儉由人」逐漸成為辦理身後事的主流,使殯儀行業的收入大不如前。 長生店經理、喃嘸師傅、堂倌⋯⋯各個殯儀崗位有甚麼入行途俓?遺體化妝師每單工作能賺幾千甚至上萬元?《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集結香港殯葬業內各種真實案例,並嘗試分析不同宗教、文化的殯葬習俗,從而探討一系列香港熱門的生死教育議題。 書籍詳情及線上購買 相關著作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 馬淑茵ISBN:9789620451232港幣定價:$128出版日期:2023年3月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美國大選落下帷幕,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這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成在近期著作《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全新增訂版)寫道: 「就美國本身而言,從特朗普到拜登,對華政策呈現延續性,這也表明中美兩國關係結構性的矛盾是中美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而非個人和黨派因素。這種結構性矛盾,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兩國在國際體系權力結構中的位置出現變化,這是西方人士經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也是中國國內人們常說的『老大老二』的結構性矛盾。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第一次面對一個治理能力、綜合國力和技術潛力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國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中美保持這樣勢均力敵、各有千秋的局面應該是大概率。二是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的不同。如果西方尤其是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或者安全形勢是蒸蒸日上或是穩定發展的,就不會在乎中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但過去幾年,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發生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危機,他們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既缺乏基本的了解,又帶著極度的反感和恐懼。 不管誰在白宮,都會跟中國強硬。在美國國內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當政者既沒有意願也沒有太多政治資源來改善中美關係。這種狀況估計在未來許多年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在中美關係目前和未來的僵持局面中,中方應如何應對?由李成教授所著的《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全新增訂版)從多層次、多方面印證和回應了在中美關係不景氣的環境下擴大中美利益交匯點的至關重要性,強調中國在西方「脫鈎」下需要更多的開放,更多的換位思考,更多的求同存異,更多的對外合作。
【信報】受日本大師磯崎新影響 建築師彭展華書寫十年
近年關注建築、空間的書籍突然多了起來,出年出版,由建築師彭展華(Bob)撰寫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以粗獷建築的定義,挖掘香港的歷史,記錄並書寫這一段香港建築文化,備受討論。今年Bob再將多年來文章結集,出版只有掌心大小的《建築文雜》,為什麼?作為今年舉辦,第一屆Open House HK統籌委員之一,他又怎看香港的建築和建築文化?
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結果出爐:《香江墨跡》、《紙本鍊成》勇奪多個獎項!
「香港印製大獎」是全港最具規模及反映本港出版、印刷技術及設計的比賽,旨在鼓勵本港印刷、出版及相關行業優良並富競爭能力的印刷品。由我們香港三聯出版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和《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在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取得佳績,共奪得4個獎項。 由黃宣游與其團隊所著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奪得平裝書刊類全場大獎、最佳印製書籍獎和金獎三個獎項。《香江墨跡》一套四冊,每冊設計以雙門形式裝訂,其一是文本內容,另一則是作品集,方便書法學習者考查書法家生平資料,並可同時查看其不同作品。 由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所著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則奪得精裝書刊類金獎。本書一共採用九款紙張與物料,以及十色印刷印製而成,以不同尺寸、顏色、符號及用紙的紋理層層堆疊,體現六個篇章各自的特色。 得獎書籍 1.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書籍設計:黃雋溢、徐傲兒、黃皓霖 墨跡 書籍詳情及購買 2.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 Chan Hei Shing書籍設計:曦成製本(陳曦成、黎美) 書籍詳情及購買
【信報】建築遊人專訪:《築覺》系列十年寫八本建築書 低成本建築不一定醜
「這幾年不少香港建築書出版,以建築為主題的社交媒體專頁也多了。相比之下,以筆名建築遊人寫建築的許允恆(Simon)已寫作十年,《築覺》系列已出版了八本,他是這方面的前輩了。《築覺》系列由香港建築,寫到東京、倫敦、北京、紐約、新加坡、巴黎,他周遊列國,看建築寫建築,幾乎一年一本。在他眼中,那國建築最吸引?他又怎看香港的建築及建築文化?」 信報專訪全文 「剛出版《築覺VIII:築遊巴黎》中寫到的廊香教堂(Notre Damedu Haut, Ronchamp),每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學過。我剛去完巴塞看的聖家大教堂,也是很震撼的。去到巴塞,有些街市和跳蚤市場都是低成本建築,但細心創造,美學與功能並重。它們絕不是一般人覺得,低成本就一定醜陋。」 《築覺VIII:築遊巴黎》作者:建築遊人頁數:244頁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點新聞】「跨界作家」羅弘眼中的中國 新著打破西方刻板印象
「我只是想讓法國人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中國現在這麼成功,而法國又該如何從中獲取經驗並用到自己的國家。」法國企業家及學者羅弘(Laurent Michelon)日前接受點新聞訪問,談及推出新著的動機。 點新聞報道全文 羅弘的最新著作《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內斂的超級大國與孤立的霸權》嘗試打破西方宣傳濾鏡,從文化差異與地緣戰略探解中西方的關係。羅弘表示,西方人若要避開政治宣傳,瞭解到中國最真實的一面,最好的辦法是親自探訪中國。
萬聖節特約:「南瓜」風俗知多少?
Trick or treat,不給糖果就搗蛋。如果要你立即說出最能代表到萬聖節的食物,你首先會想到的是糖果,還是以下的農作物? 南瓜源自美洲大陸,自16世紀才傳入中國。隨着南瓜的引種和本土化,各個地區演化出不同的南瓜風俗,以及各式各樣的「南瓜節」: 1. 惠州南瓜節 惠州東勝村的南瓜節,過節氣氛堪比農曆新年。村民會舉辦祭祖活動,祭奠先祖趙侯爺的誕辰。當巡遊隊伍經過自家門前時,各家各戶都會燃放鞭炮、懸掛彩旗慶賀,村民更會自發組織舞獅隊和鑼鼓隊助興。南瓜節也是村民回鄉探親的時節,外出村民會回鄉拜親祭祖,甚至捐獻支持村中的公益事業建設。 2. 侗族南瓜節 主要活動是兒童打南瓜仗。少男少女分別組成南瓜隊和油茶隊。由少男組成的南瓜隊需要「偷」南瓜,為打南瓜仗做準備;由少女組成的油茶隊負責煮茶。南瓜隊備足瓜後,就會抬著串好的南瓜與油茶隊集合,晚上人們煮吃南瓜、喝油茶,茶足飯飽後便開始打通宵達旦的南瓜仗。 3. 毛南族南瓜節 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從田裏收穫的南瓜供人觀賞,由年輕人走門串戶,根據外觀和質地評選出「南瓜王」。選出「南瓜王」後,主人會把南瓜子留作來年種子,然後把瓜切塊煮成小米粥,與眾人一齊享用。 4. 遼西南瓜節 當地山裏人認為吃南瓜可免災、強體禦寒、多子多福,所以在南瓜節當天必吃南瓜。 不同地區的南瓜節各有特色,你最想參加那一個?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作者:李昕升繪者:馬浩然頁數:280頁定價:港幣14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編緝推介】《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蒲慕州,1952年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赴美國布朗大學埃及學研究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近東研究所攻讀埃及學碩士、博士。研究領域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他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學術成就斐然,近來致力比較古代史的研究。 最新出版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是蒲慕州教授的訪談錄。筆錄者李華透過四次訪談,圍繞蒲教授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四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將蒲教授談及自己棄理從文的學術歷程、做跨界及比較研究的心得、以及其對學術的反思,整理成書。 蒲教授寫書時習慣將序放在最後寫,為整本書找個理由,是「事後諸葛亮」。但這本書是個例外,因為這是一本「先有序,再有訪談」的書。他說,「本書的目的,不在呈現一個研究者的成就,而是用一個研究者的例子來探討歷史研究中個人因素的影響」,但願其學思經歷成為歷史學上一個研究「作者意圖」的例子,並與讀者共勉。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蒲慕州口述 李華筆錄頁數:376頁定價:港幣138元按此線上購買
【HK01】專訪《身後事》作者劉銳業、梁偉強 從殯儀行業看人生最後旅程 
換個角度,從殯儀行業看人生最後旅程,思考「繁文縟節」的意義,會否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其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常見大家安排生日、婚禮等生前慶祝儀式,但關於身後事的討論則少之又少。擁有逾二十年殯葬物流經驗的梁偉強以及於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任教物流相關課程的高級講師劉銳業博士,決定就殯葬行業以及相關事宜撰書。兩人首作《方生方死》主要圍繞殯儀行業揭秘,而最近兩人再一次合作,推出《身後事》一書。」 HK01專訪全文 由劉銳業與梁偉強合著的《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探討香港社會在多元宗教和文化下衍生出來,種種處理「身後事」的方式。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ISBN:9789620454905港幣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7月 過往著作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 馬淑茵ISBN:9789620451232港幣定價:$128出版日期:2023年3月
【星島日報】澳門名校誕生傳奇 廖德山濠江百年春風化雨
「當代最大成就,要數是付出了空前的財力和人力,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教育,作育英才。」創辦培正發起人之一的廖德山凡事親力親為,不惜工本斥資助學,對澳門教育發展貢獻良多。 星島日報推薦全文 一場戰火,幾乎將廖德山的教育基業毁於一旦?這位本地已故殿堂級音樂家,原來是澳門培正的校友? 由陳小章教授所著的《澳門教育與廖德山一門》以廖德山先生一門為線索,講述澳門百年來教育文化事業的沿革和發展。 《澳門教育與廖德山一門》作者:陳小章頁數:160定價:$50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