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最早可追溯至西元336年,羅馬教會首次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的誕生。

新教,作為基督世界新勢力,風起於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歷經兩個多世紀的腥風血雨之奮鬥和精神之嬗變,在西方部分國家獲得獨立的神學、宗教和政治地位。如果從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覲見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1620)算起,基督新教比天主教來華晚了整整兩個世紀,卻比後者拓展更快,受普通民眾接受度更高,尤其深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認同。新教傳教士給中國帶來比保守的天主教更多、更新的西方科學知識和開明的法律體系,讓思想開放的知識分子有「睜眼看世界」的更便利的機會和更全面的視野。

宗教體裁是明信片的一大主題。19世紀末,明信片在中國成為通信工具後,也得到正在中國大力拓土開疆的基督教修會宗會的重視,宗教團體無不充分利用明信片宣傳自己的主張。《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承繼姐妹篇《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的撰寫宗旨,匯集清末民初傳教士留下的大量明信片,為讀者呈現一部基督新教在華傳佈福音的視覺歷史。

我們從書中摘選了聖誕節相關的明信片,和各位讀者一窺百年前基督教的在華活動:

聖誕快樂
【原注】“伯利恆城亘天星斗,救贖之諾普照萬邦。哦,願她閃爍的神聖光芒,也為您的聖誕節帶來歡樂:‘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第3章第16 節)”
中國伯特利會特卡
BETHEL MISSION OF CHINA
編者Bethel Mission of China
語言 英文
印製 1930s.,”Sunshine Line”, U.S.A.(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湖南教堂舉辦聖誕節禮拜
湘中信義會系列
DET NORSKE MISJONSSELS KAP, J.E.N.
編者 挪威信義會
語言 挪威文
印製 1910s. — 1920s., Norsk Lystryk-& Reproduk-Anstalt, kr.a.(挪威奧斯陸普羅伊斯博物館圖片部)
香港盲人院的聖誕樹下
這張德國巴門會發行的是以德國喜迪堪會香港心光盲妹院為背景特卡。
香港心光盲妹院特卡
BLINDENSCHULE IN HONGKONG
編者 德國巴門會
語言 德文
印製 1920s., Verlag des Missionshauses, Barmen(德國巴門宣教書局)
竹報平安
這是一張非常中國化的新年賀卡。題記:「燕鵲飛鳴皆大歡喜,雁魚來往壹是平安,竹報平安」。「竹報平安」典出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晉陽城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中國民間視炮竹驅鬼,故「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
美國遵道會主日學校特卡
編者 美國遵道會主日學校
語言 英文 中文
印製 1910s.,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a(衛理公會書局)
發行 中華民國郵政
常青樹製作的人像
美北長老會差會中國系列
編者 美北長老會差會
語言 英文
印製 1910s.

推薦閱讀

《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
姚鵬、陶建平 著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頁數:480面
定價:港幣3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
姚鵬、陶建平 著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頁數:632面
定價:港幣4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佛誕為什麼是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對於一眾佛教徒而言,佛誕可說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香港廟宇眾多,佛門林立,慶祝規模之廣自然是不遑多讓。適逢農曆四月八日,各區寺廟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浴佛活動,香港維園更會舉辦大型佛誕嘉年華讓市民同樂。慶祝佛祖誕生的日子,甚麼時候成為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Skip to content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源於漢代,由於漢代人對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因此也被稱為「上元」、「元夜」及「元夕」:一說是漢文帝成功平定皇室內亂,正月十五從此定為與民同樂日;另一說法是漢武帝在一次病癒後祭神感恩,讓黑夜燈火通明。還有一說是東漢時明帝信佛,下命晚上在宮內「燃燈表佛」,士族、庶民紛紛仿效後漸成習俗。隋唐時代,元宵演變成「鬧元宵」(即盡情慶祝春節最後幾天)的「花燈節」。
Skip to content
重陽祭祖|異鄉的香火:南洋華人祠堂
重陽節將至,祭祖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而祠堂作為家族祭祀的重要空間,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香港三聯出版的《中國祠堂》以史為經,以制為緯,全景式解讀了中國祠堂的千年衍變。本文節選自書中第七章,介紹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華人祠堂的多元形態及其社會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如何通過祠堂保留祭祖習俗,並在異鄉構建新的文化共同體。 在世界各國存在著很多中國式的祠堂,尤其是在東南亞華裔居住的地區。新加坡華裔居住的地方,就建有許多祠堂。但祠堂的具體形式根據華裔的需要,發生了變化。祠堂一般應該是一個姓氏修建一個,在新加坡固然有一些單姓宗族祠堂,但新加坡華裔不鼓勵一個家族建一個祠堂,而是在每一個區域建有一個華裔百姓宗祠,時逢過節,當地各個姓氏的華裔都來這裏祭祀祖先,這樣更有利於當地華人團結。身居海外的華人需要更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作為自我保護,因此在新加坡,有相當數量的祠堂被保留下來。 在馬來西亞華裔居住的地區,華人同鄉會館兼具群體公共祠堂的功能,也兼具會館作用。馬來西亞常見的華人會館建築大都是兩進式的,前面的部分供奉地方鄉土神或關帝,後進則奉祀祖先的神主。另外也有很多會館,神主龕所在處就是會館的前廳或正廳的主體空間,或者在神像的背後或兩旁就是神主龕。有些會館採用了雙層的洋樓建築,其中一層便專為神主而設。 在馬來西亞,有著一種非血緣互認親人的現象。1870年在檳城吉靈街落成的韓江家廟,就是屬來自九縣的潮語系及客語系潮州府人共同聯合的潮州府會館,是潮州老鄉的百姓祠堂,它的其中一副柱聯首句前八個字用了“敬和九邑,異姓連枝”,深刻說明了祠堂會館集成了異姓同宗的各種關係,使聯合的範圍擴大化,這種“異姓連枝”的祠堂在國外很普遍。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埠元勳、著名客家人葉德來(亞來)公的後人,1892年於大馬首都吉隆坡創建的雪蘭莪葉氏宗祠,令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刮目相看。擁有2000多成員的雪蘭莪葉氏宗祠,於1992年慶祝了她的“百歲”生日,正如全馬中華大會堂聯合會總會長林玉靜先生為《雪蘭莪葉氏宗祠成立壹百週年紀念特刊》撰寫的《獻詞》所說:“任何組織,皆有其本身的歷史。但是,像葉氏宗祠這樣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而依然活躍的宗親會,為數著實不多。因此,越顯其難能可貴。”雪蘭莪葉氏宗祠對華文教育的貢獻,更是馬來西亞數千華社團體的一個典範。在葉氏宗祠活動中,支持華校教育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後,更成為自覺自為的第一件大事。葉氏宗祠對當地華文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支持創辦獨立大學以完善華文教育體系;(2)支持華文獨立中學復興運動;(3)參與推廣華語運動,堅持華校以中華母語為教學媒介的立場。當然,雪蘭莪葉氏宗祠積極支持華文教育發展的同時,也注意促進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 印度尼西亞華裔建立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中國傳統的祭祖禮儀。 在17世紀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大規模入侵印尼之前,華人已大量移居印尼,初步形成了印尼的華人社會。華人在爪哇沿海和內地經濟中已經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印尼群島淪為荷蘭殖民地後,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為了充實勞力加強經濟掠奪,荷蘭殖民者採取各種手段,招徠、誘騙和擄掠大批華人、華工移居印尼。1860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印尼華人數量激增,華人社會進一步擴大。 大批華人移民印尼,也把中國的文化、教育、風俗帶到印尼。在爪哇及外島各地,凡是華人聚居之處都有華人建的宗祠,僅雅加達就有數十家之多。在爪哇,創建最早的是1754年建於巴達維亞的陳氏祖廟,其前廳供奉唐朝時開發福建漳州被稱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印尼的宗祠一直保留著春秋兩季大祭的傳統習俗,“欲盡人子報本追遠之大端,留仟佰年之基礎,而兼欲免後世子孫之憂”。在祭祖、婚喪儀式、婦女著裝等方面保持著華人傳統習俗。 在印尼,一般也是以地區建立異姓連枝的公共宗祠,為華人主持傳統的婚禮、喪禮,並提供傳統婚禮、喪禮所需的用品設備,定期召開宗祠會議,有計劃地開展社會活動,以使華人及其後代學習有關的傳統禮儀,恢復和保持儒家的社會秩序,增進華人之間的互助和團結,從而加強華人在印尼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泰國鄭氏大宗祠 在泰國華人社會中,對祖先祭祀的祠堂是由同姓團體的宗親會主持設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泰國幾乎不存在同姓宗親會,甚至50年代也只有一個宗親總會,但自1960年以後宗親會急劇增加。60年代後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之間,泰國已發展到了54個宗親團體,80年代中期又新增加了15個團體。泰國華人宗親會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建造宗祠。 泰國華人宗親會主持開展祠堂活動,其中以林氏宗親總會最為典型,影響巨大。泰國林氏宗親總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籌備組建,以林門由(總會第一期、第二期的財會監事)和林孚勃(南山公總會第一任總幹事)為骨幹,由55人構成的籌備委員會於1962年1月組成。1963年春,宗親總會正式成立。成立後將籌建林氏大宗祠作為頭等大事。1965年籌備組購買了建造大宗祠所需的土地,1967年動工,1970年完工並舉行了竣工典禮。大宗祠的整個建築耗費584萬銖(1968年曼的人均月收入為476銖)。建築物的結構設計遵循了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木工和畫匠來自台灣,部分建材從台灣、意大利進口。 按林氏宗親總會的宗旨,大宗祠“為發揚中華文化之倫理道德”而建造,具體來說,大宗祠就是林氏遵循“孝”的理念,對祖先進行祭祀的場所:林氏宗親總會,就是旅居泰國所有林姓居民的家;林氏大宗祠,則為類似中國故鄉的“家廟”,也就是超越村落宗族的廣泛的同姓宗族所共同管理的祠堂。林氏大宗祠建立後,從春節到冬至期間,舉行了一系列的祖先祭祀活動,林姓有關團體眾多成員則在大宗祠頻繁聚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宗族活動,並舉行集體會餐。林氏大宗祠的建立,有力促進了泰國各地“宗親”(諸如屬於海南林氏宗祠、佛統府泰國林氏宗祠、同倫林氏宗祠、夜功林氏宗祠等組織的人們)間的聯繫和團結,為泰國華人的宗親活動樹立了榜樣。 從上述海外華人祠堂活動舉例可清楚看出,進入20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的祠堂與海外華人祠堂相互影響,相互輝映,標誌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祠堂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本文節選自《中國祠堂》第七章 當代祠堂 《中國祠堂》繪著:王鶴鳴、王澄頁數:472頁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