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家國天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博士早前於有線新聞節目「家國天下」分享這些珍貴的航空照片如何把文字史料和口述歷史視像化,理解當中的空間背景。 按此重溫節目(由13:27開始)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 按此線上購買
【信報】建築遊人專訪:《築覺》系列十年寫八本建築書 低成本建築不一定醜
「這幾年不少香港建築書出版,以建築為主題的社交媒體專頁也多了。相比之下,以筆名建築遊人寫建築的許允恆(Simon)已寫作十年,《築覺》系列已出版了八本,他是這方面的前輩了。《築覺》系列由香港建築,寫到東京、倫敦、北京、紐約、新加坡、巴黎,他周遊列國,看建築寫建築,幾乎一年一本。在他眼中,那國建築最吸引?他又怎看香港的建築及建築文化?」 信報專訪全文 「剛出版《築覺VIII:築遊巴黎》中寫到的廊香教堂(Notre Damedu Haut, Ronchamp),每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學過。我剛去完巴塞看的聖家大教堂,也是很震撼的。去到巴塞,有些街市和跳蚤市場都是低成本建築,但細心創造,美學與功能並重。它們絕不是一般人覺得,低成本就一定醜陋。」 《築覺VIII:築遊巴黎》作者:建築遊人頁數:244頁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點新聞】「跨界作家」羅弘眼中的中國 新著打破西方刻板印象
「我只是想讓法國人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中國現在這麼成功,而法國又該如何從中獲取經驗並用到自己的國家。」法國企業家及學者羅弘(Laurent Michelon)日前接受點新聞訪問,談及推出新著的動機。 點新聞報道全文 羅弘的最新著作《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內斂的超級大國與孤立的霸權》嘗試打破西方宣傳濾鏡,從文化差異與地緣戰略探解中西方的關係。羅弘表示,西方人若要避開政治宣傳,瞭解到中國最真實的一面,最好的辦法是親自探訪中國。
萬聖節特約:「南瓜」風俗知多少?
Trick or treat,不給糖果就搗蛋。如果要你立即說出最能代表到萬聖節的食物,你首先會想到的是糖果,還是以下的農作物? 南瓜源自美洲大陸,自16世紀才傳入中國。隨着南瓜的引種和本土化,各個地區演化出不同的南瓜風俗,以及各式各樣的「南瓜節」: 1. 惠州南瓜節 惠州東勝村的南瓜節,過節氣氛堪比農曆新年。村民會舉辦祭祖活動,祭奠先祖趙侯爺的誕辰。當巡遊隊伍經過自家門前時,各家各戶都會燃放鞭炮、懸掛彩旗慶賀,村民更會自發組織舞獅隊和鑼鼓隊助興。南瓜節也是村民回鄉探親的時節,外出村民會回鄉拜親祭祖,甚至捐獻支持村中的公益事業建設。 2. 侗族南瓜節 主要活動是兒童打南瓜仗。少男少女分別組成南瓜隊和油茶隊。由少男組成的南瓜隊需要「偷」南瓜,為打南瓜仗做準備;由少女組成的油茶隊負責煮茶。南瓜隊備足瓜後,就會抬著串好的南瓜與油茶隊集合,晚上人們煮吃南瓜、喝油茶,茶足飯飽後便開始打通宵達旦的南瓜仗。 3. 毛南族南瓜節 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從田裏收穫的南瓜供人觀賞,由年輕人走門串戶,根據外觀和質地評選出「南瓜王」。選出「南瓜王」後,主人會把南瓜子留作來年種子,然後把瓜切塊煮成小米粥,與眾人一齊享用。 4. 遼西南瓜節 當地山裏人認為吃南瓜可免災、強體禦寒、多子多福,所以在南瓜節當天必吃南瓜。 不同地區的南瓜節各有特色,你最想參加那一個?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作者:李昕升繪者:馬浩然頁數:280頁定價:港幣14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編緝推介】《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蒲慕州,1952年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赴美國布朗大學埃及學研究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近東研究所攻讀埃及學碩士、博士。研究領域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他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學術成就斐然,近來致力比較古代史的研究。 最新出版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是蒲慕州教授的訪談錄。筆錄者李華透過四次訪談,圍繞蒲教授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四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將蒲教授談及自己棄理從文的學術歷程、做跨界及比較研究的心得、以及其對學術的反思,整理成書。 蒲教授寫書時習慣將序放在最後寫,為整本書找個理由,是「事後諸葛亮」。但這本書是個例外,因為這是一本「先有序,再有訪談」的書。他說,「本書的目的,不在呈現一個研究者的成就,而是用一個研究者的例子來探討歷史研究中個人因素的影響」,但願其學思經歷成為歷史學上一個研究「作者意圖」的例子,並與讀者共勉。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蒲慕州口述 李華筆錄頁數:376頁定價:港幣138元按此線上購買
【HK01】專訪《身後事》作者劉銳業、梁偉強 從殯儀行業看人生最後旅程 
換個角度,從殯儀行業看人生最後旅程,思考「繁文縟節」的意義,會否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其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常見大家安排生日、婚禮等生前慶祝儀式,但關於身後事的討論則少之又少。擁有逾二十年殯葬物流經驗的梁偉強以及於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任教物流相關課程的高級講師劉銳業博士,決定就殯葬行業以及相關事宜撰書。兩人首作《方生方死》主要圍繞殯儀行業揭秘,而最近兩人再一次合作,推出《身後事》一書。」 HK01專訪全文 由劉銳業與梁偉強合著的《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探討香港社會在多元宗教和文化下衍生出來,種種處理「身後事」的方式。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ISBN:9789620454905港幣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7月 過往著作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 馬淑茵ISBN:9789620451232港幣定價:$128出版日期:2023年3月
【星島日報】澳門名校誕生傳奇 廖德山濠江百年春風化雨
「當代最大成就,要數是付出了空前的財力和人力,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教育,作育英才。」創辦培正發起人之一的廖德山凡事親力親為,不惜工本斥資助學,對澳門教育發展貢獻良多。 星島日報推薦全文 一場戰火,幾乎將廖德山的教育基業毁於一旦?這位本地已故殿堂級音樂家,原來是澳門培正的校友? 由陳小章教授所著的《澳門教育與廖德山一門》以廖德山先生一門為線索,講述澳門百年來教育文化事業的沿革和發展。 《澳門教育與廖德山一門》作者:陳小章頁數:160定價:$50按此線上購買
【語文同樂】從殯葬物流看生死
人死後,靈魂會往何處?從死亡的本質,尋找生命的意義。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與劉銳業日前接受《明報》的訪問,就各自專業分享對生死議題的看法。 從事遺體運輸多年的梁偉強如今已能與死亡處之泰然,並從見證多次別後遺憾悟出維繫人際關係的意義;從事教育工作的劉銳業則在經歷多場生死教育活動後,明白到生前規劃的重要性。 語文同樂專訪全文 經《明報》(2024年10月18日於《語文同樂》見報)同意下轉載,《明報》保留所有權利。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劉銳業頁數:232頁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號外】為書本鍊成肉身
「紙本只是從傳統功能中蛻變,不僅止是內容的載體,而是融入美學和體驗的藝術存在。」香港書籍設計師兼藝術家陳曦成日前接受《號外》專訪,談如何為書本「鍊成肉身」。 設計書籍時如何經歷「理解、分解、重組」3個過程? 陳曦成的首本著作《紙本鍊成 ——設計美學試鍊》集結他多年來對書籍設計的思考、觀察和實踐。透過整理自己工作與學習經歷,陳曦成將書籍設計的過程歸納並比喻為日漫《鋼之鍊金術師》中的鍊金術。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頁數:410頁定價:港幣368元按此線上購買
1994年,回憶中的沙田
1994年,有一名沙田少年每天過着極平凡日子,沙田市中心、娛樂城、沙田廣場韻彙唱片舖、好運中心龍城的電影、CD及漫畫⋯⋯充斥著他那年十九的生活。儘管人面全非,那些年的人事物,依然存留在他腦海
《在很久很久以前》獲選美國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年度50本最佳封面設計之一!
AIGA 50 Books由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於1923年設立,每年選出50本最佳設計的書籍及書籍封面,以鼓勵優秀的出版物設計。’Even in an era of digital books and Insta stories, AIGA understands the timeless, magnetic power of design to engage readers and encourage them to turn the page.’ 縱使在電子圖書和即時動態盛行的時代,AIGA亦深明設計擁有吸引讀者並鼓勵他們翻開新一頁的永恆魔力。 在這個有百年歷史的比賽中,可以自28個國家共542份出版物之中躋身首50名,相信是對香港出版物在書籍設計專業類別的肯定。獲獎作品將成為AIGA館藏的一部分,收藏於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內的善本和手稿圖書館(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恭喜作者米哈、書籍設計師姚國豪和整個《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出版團隊! 《在很久很久以前》作者:米哈書籍設計:姚國豪出版社:P+按此線上購買
【HK01】〈酷愛〉編曲Johnny Yim寫書談編曲心得
編曲人的責任是為曲詞建立伴唱的平台,亦可以說是提供一個合適的意境給歌手說出歌裡的故事。設計和執行伴唱平台就是編曲人的工作。編曲人跟作曲作詞人的關係就像建築師和工程師一樣,曲詞人(建築師)負責確定歌曲的故事內容,編曲人(工程師)負責把意念落地而建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