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中秋,香港各區都不乏慶祝活動: 灣仔藍屋今年再現燈海、維多利亞公園(維園)舉辦中秋綵燈會,更上演大坑舞火龍。我們對這些活動並不陌生,但對於藍屋、維園背後的故事,你又知多少?由簡國軒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城市速寫和文字,把它們的面貌和典故記錄下來:
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亦是香港少數保存原好的戰前建築之一。活化後的藍屋不僅保留了原本的住宅用途,同時增設「香港故事館」舉辦社區活動,這種「留屋留人」的方式成功保留了本地的歷史遺產。
「藍屋」最初建成時並非藍色的。上世紀90年代,香港政府著手修葺「藍屋」時因剩下一批水務署的藍色油漆,便用於粉飾原為灰色的外牆。起初,居民認為藍色「不吉利」,後來卻逐漸習慣這個新外觀,因而稱之為「藍屋」。藍屋採用傳統木製結構,橫樑與扶手展現當年工藝之美。開放式露台提升通風與採光,是實用與美學兼備的體現。

維多利亞公園
維園佔地約十九公頃,涵蓋休閒、運動、文化等多種設施。每逢農歷新年前夕,維園會舉辦大型年宵市場,是香港重要的節日象徵,更是香港不同活動、藝術展覽、集會和文化交流的空間。
維園前身是銅鑼灣避風塘的填海土地。隨著戰後人口的膨脹,香港政府開展填海工程,一半的填海地被用作開闢維園。維園於1957年正式開放,是香港島最大的公園,並以園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命名。維園直面維多利亞港,且不受建築群屏蔽,使園內空間比周邊街道涼快。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
繪著:簡國軒
頁數:288頁
尺寸:148 × 210 mm
定價:$238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母親節,送什麼禮物好呢?🎁
著名演藝人陳秋霞去年適逢母親一百歲冥誕,將兒時與母親的回憶寫成《媽媽語錄》一書,包括她如何踏上藝術之路,以及母親的影響、母女之間的生活片段等。對陳秋霞來說,手錶就是她小時候即使「身無分文」⌚️,仍立志要給媽媽的禮物: 「我從年輕開始就很喜歡手錶,可能是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母親哭泣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媽媽出身在相當富裕的家庭,卻下嫁了收入一般的父親。生活方式不得不稍作調整。從有司機傭人伺候的日子,開始學習做普通家庭主婦。記得當天在他們在乘搭巴士途中,媽媽發現名貴手錶被弄丟了。當時我應該只有七八歲。聽到媽媽的哭訴,也不太明白為什麼巴士和手錶會成為罪魁禍首,但是看到她哭成這樣,小小年紀的我已下定決心,將來要買一枚手錶以彌補媽媽的傷痛。 在我還沒有實現我的『宏願』前,升初中那一年就先收到媽媽送我的人生第一枚手錶了。可能她覺得手錶是小孩成長過程的印證,那我呢?買了那名錶送她了嗎?當然有,卻又不算是有。因為當我賺到一些錢的時候,她選的是另外更貴的品牌。或許她早已忘了她的傷心事。在這方面,她比女兒豁達樂觀多了,這是值得替她高興的事。」 生活在華人社會的我們,大概比較不習慣以言語表達對父母的愛,但物輕情意重,一件用心挑選的禮物,心意抵得上千言萬語吧💓! 祝天下父母母親節快樂。 📌《媽媽語錄》作者:陳秋霞開度:125mm × 185mm頁數:264頁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白色情人節點慶祝好?
2月14號情人節,不少女生都會贈送朱古力給心儀的男生表白。在日本,亦有女生會向異性朋友送贈代表友誼的「義理朱古力」應節。那麼「白色情人節」又是從何而來?由片岡新和李燕萍兩位老師所著的《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裡提到,1997年日本一間糖果店老闆把3月14日定為「白色情人節」,呼籲收到朱古力的男生回禮,以刺激店裡白色糖果的銷量。後來其他商家紛紛仿效,抓緊商機促銷,回禮的禮物内容隨着時間推移變得應有盡有。
Skip to content
除了復活蛋、兔子、長假期,復活節還有甚麼故事?
復活節是否只令你想起復活蛋、兔子,還有長假期?3月29日是耶穌受難節,也是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在不少傳統節日都被蓋上濃厚商業色彩的當下,節日本身的意義逐漸被人遺忘,復活節亦不例外。復活節是基督教的節日,基督教徒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展現神蹟死而復生。為了紀念耶穌復活,教徒將當天定為復活節,並流傳至今。後來,基督教成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復活節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
Skip to content
重陽祭祖|異鄉的香火:南洋華人祠堂
重陽節將至,祭祖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而祠堂作為家族祭祀的重要空間,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香港三聯出版的《中國祠堂》以史為經,以制為緯,全景式解讀了中國祠堂的千年衍變。本文節選自書中第七章,介紹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華人祠堂的多元形態及其社會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如何通過祠堂保留祭祖習俗,並在異鄉構建新的文化共同體。 在世界各國存在著很多中國式的祠堂,尤其是在東南亞華裔居住的地區。新加坡華裔居住的地方,就建有許多祠堂。但祠堂的具體形式根據華裔的需要,發生了變化。祠堂一般應該是一個姓氏修建一個,在新加坡固然有一些單姓宗族祠堂,但新加坡華裔不鼓勵一個家族建一個祠堂,而是在每一個區域建有一個華裔百姓宗祠,時逢過節,當地各個姓氏的華裔都來這裏祭祀祖先,這樣更有利於當地華人團結。身居海外的華人需要更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作為自我保護,因此在新加坡,有相當數量的祠堂被保留下來。 在馬來西亞華裔居住的地區,華人同鄉會館兼具群體公共祠堂的功能,也兼具會館作用。馬來西亞常見的華人會館建築大都是兩進式的,前面的部分供奉地方鄉土神或關帝,後進則奉祀祖先的神主。另外也有很多會館,神主龕所在處就是會館的前廳或正廳的主體空間,或者在神像的背後或兩旁就是神主龕。有些會館採用了雙層的洋樓建築,其中一層便專為神主而設。 在馬來西亞,有著一種非血緣互認親人的現象。1870年在檳城吉靈街落成的韓江家廟,就是屬來自九縣的潮語系及客語系潮州府人共同聯合的潮州府會館,是潮州老鄉的百姓祠堂,它的其中一副柱聯首句前八個字用了“敬和九邑,異姓連枝”,深刻說明了祠堂會館集成了異姓同宗的各種關係,使聯合的範圍擴大化,這種“異姓連枝”的祠堂在國外很普遍。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埠元勳、著名客家人葉德來(亞來)公的後人,1892年於大馬首都吉隆坡創建的雪蘭莪葉氏宗祠,令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刮目相看。擁有2000多成員的雪蘭莪葉氏宗祠,於1992年慶祝了她的“百歲”生日,正如全馬中華大會堂聯合會總會長林玉靜先生為《雪蘭莪葉氏宗祠成立壹百週年紀念特刊》撰寫的《獻詞》所說:“任何組織,皆有其本身的歷史。但是,像葉氏宗祠這樣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而依然活躍的宗親會,為數著實不多。因此,越顯其難能可貴。”雪蘭莪葉氏宗祠對華文教育的貢獻,更是馬來西亞數千華社團體的一個典範。在葉氏宗祠活動中,支持華校教育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後,更成為自覺自為的第一件大事。葉氏宗祠對當地華文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支持創辦獨立大學以完善華文教育體系;(2)支持華文獨立中學復興運動;(3)參與推廣華語運動,堅持華校以中華母語為教學媒介的立場。當然,雪蘭莪葉氏宗祠積極支持華文教育發展的同時,也注意促進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 印度尼西亞華裔建立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中國傳統的祭祖禮儀。 在17世紀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大規模入侵印尼之前,華人已大量移居印尼,初步形成了印尼的華人社會。華人在爪哇沿海和內地經濟中已經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印尼群島淪為荷蘭殖民地後,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為了充實勞力加強經濟掠奪,荷蘭殖民者採取各種手段,招徠、誘騙和擄掠大批華人、華工移居印尼。1860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印尼華人數量激增,華人社會進一步擴大。 大批華人移民印尼,也把中國的文化、教育、風俗帶到印尼。在爪哇及外島各地,凡是華人聚居之處都有華人建的宗祠,僅雅加達就有數十家之多。在爪哇,創建最早的是1754年建於巴達維亞的陳氏祖廟,其前廳供奉唐朝時開發福建漳州被稱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印尼的宗祠一直保留著春秋兩季大祭的傳統習俗,“欲盡人子報本追遠之大端,留仟佰年之基礎,而兼欲免後世子孫之憂”。在祭祖、婚喪儀式、婦女著裝等方面保持著華人傳統習俗。 在印尼,一般也是以地區建立異姓連枝的公共宗祠,為華人主持傳統的婚禮、喪禮,並提供傳統婚禮、喪禮所需的用品設備,定期召開宗祠會議,有計劃地開展社會活動,以使華人及其後代學習有關的傳統禮儀,恢復和保持儒家的社會秩序,增進華人之間的互助和團結,從而加強華人在印尼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泰國鄭氏大宗祠 在泰國華人社會中,對祖先祭祀的祠堂是由同姓團體的宗親會主持設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泰國幾乎不存在同姓宗親會,甚至50年代也只有一個宗親總會,但自1960年以後宗親會急劇增加。60年代後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之間,泰國已發展到了54個宗親團體,80年代中期又新增加了15個團體。泰國華人宗親會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建造宗祠。 泰國華人宗親會主持開展祠堂活動,其中以林氏宗親總會最為典型,影響巨大。泰國林氏宗親總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籌備組建,以林門由(總會第一期、第二期的財會監事)和林孚勃(南山公總會第一任總幹事)為骨幹,由55人構成的籌備委員會於1962年1月組成。1963年春,宗親總會正式成立。成立後將籌建林氏大宗祠作為頭等大事。1965年籌備組購買了建造大宗祠所需的土地,1967年動工,1970年完工並舉行了竣工典禮。大宗祠的整個建築耗費584萬銖(1968年曼的人均月收入為476銖)。建築物的結構設計遵循了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木工和畫匠來自台灣,部分建材從台灣、意大利進口。 按林氏宗親總會的宗旨,大宗祠“為發揚中華文化之倫理道德”而建造,具體來說,大宗祠就是林氏遵循“孝”的理念,對祖先進行祭祀的場所:林氏宗親總會,就是旅居泰國所有林姓居民的家;林氏大宗祠,則為類似中國故鄉的“家廟”,也就是超越村落宗族的廣泛的同姓宗族所共同管理的祠堂。林氏大宗祠建立後,從春節到冬至期間,舉行了一系列的祖先祭祀活動,林姓有關團體眾多成員則在大宗祠頻繁聚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宗族活動,並舉行集體會餐。林氏大宗祠的建立,有力促進了泰國各地“宗親”(諸如屬於海南林氏宗祠、佛統府泰國林氏宗祠、同倫林氏宗祠、夜功林氏宗祠等組織的人們)間的聯繫和團結,為泰國華人的宗親活動樹立了榜樣。 從上述海外華人祠堂活動舉例可清楚看出,進入20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的祠堂與海外華人祠堂相互影響,相互輝映,標誌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祠堂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本文節選自《中國祠堂》第七章 當代祠堂 《中國祠堂》繪著:王鶴鳴、王澄頁數:472頁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