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天氣非常潮濕悶熱,我們的身體亦易受到濕氣影響,變得怠倦乏力,這時便需要食療幫助我們「怯濕健脾」了!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內附不少食譜藥方,當中的甜點土茯苓糕,保健怯濕同時又可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

土茯苓糕

所需食材:

  • 土茯参粉 500g
  • 冰糖 120g
  • 粘米粉 60g

做法:

  1. 清水滾開後倒入糖,把糖煮融後關火
  2. 糖水晾涼後倒入茯苓粉,再倒入粘米粉攪拌均匀
  3. 過一次篩,過篩時一邊按壓
  4. 再加入一點清水,並在鍋內放上蒸架和蒸盤
  5. 水開後舀一勺粉漿到蒸盤裡,然後蓋上蓋子
  6. 第一層蒸熟後為深紅色,然後繼續舀一勺粉漿在上面,重複以上動作
  7. 待糕體徹底冷卻後切件

土茯苓味甘、性平,歸肝、胃經,具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等功效。它的根狀莖經常用於入藥、製糕點及釀酒,是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傳統藥材。事實上,澳門郊野公園各處都可找到野生土茯苓的蹤影🔍

——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一場絕妙的小戰爭,奠定了美國走向世界列強之路
一場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一場絕妙的小戰爭」,奠定了美國在19世紀末後海外擴張的策略。 美國和西班牙宣戰不久,美國就輕易摧毀了在馬尼拉灣的西班牙小艦隊,取得「馬尼拉灣大捷」。7月3日,美國海軍主力在加勒比海再摧毀另一支西班牙小艦隊。7月15日,美國陸軍一師趕到菲律賓並開始圍攻馬尼拉。7月19日,西班牙請求法國幫助斡旋停火,直到8月 12 日正式停火。美國軍隊取得勝利,整個戰爭行動歷時不到四個月。 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的損失輕微。即使是在馬尼拉灣和古巴沿海的兩場最大規模的海戰中,美國海軍只有幾人傷亡。在古巴的陸上作戰中,美軍也只有 500 餘人陣亡,而且多數是死於熱帶疾病。 這場戰爭讓美國人從戰場的大勝見證到國家的實力優勢,大大提升美國的民族自信心。另外,戰爭中貢獻良多的軍官成為典型的「美國英雄」。他們勇武、好戰、不斷擴張的人格特質,正好彰顯和詮釋了「美國精神」,讓美國國內社會對海外擴張的熱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想知道美國如何一步步成功地在大國林立的世界上規避矛盾、厚積實力,成為軟硬實力兼備的帝國,就要一讀《帝國定型:美國的1890-1900》,認識二十世紀國際政治秩序形成的關鍵十年了! 《帝國定型:美國的1890-1900》作者:徐棄鬱定價: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永恆經典:霑叔逝世二十周年
11月24日,是霑叔逝世二十周年。他一首首的經典作品,仍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薦】流俗地——盲女銀霞的錫都浮世繪
《流俗地》面世後收穫文學界衆多好評,乃至被譽為「馬華文學里程碑」。小説以馬來西亞錫都(怡保)為背景、盲女古銀霞的成長故事為主線,勾勒出上世紀六十年代至2018年間馬來西亞市井小民的悲歡離合。作者用近於散文式的寫作,以每一個小標題充當一根根天然絲綫,將故事結構成一幅複雜而堅韌的網格經緯圖。 錫都巷陌間的生命之歌 《流俗地》的藝術成就直接地體現在作者對市井人物的塑造上。盲女銀霞雖雙目失明,卻擁有過人的聽覺與記憶力,她能夠背下整個錫都的街巷佈局,後來成爲電召德士電台的「電台之光」。銀霞與兩位髮小——善良懦弱的華人細輝和聰慧開朗的印度裔拉祖,三人間跨越種族與身體局限的友情,成為貫穿全書的情感主線。 小說中的人物網絡遠不止於此:銀霞的母親梁金妹終日編織網兜,堅韌地維持生計;蕙蘭堅守對失蹤丈夫大輝的感情,獨自撫養女兒;蓮珠從寄人籬下到躋身上流社會;馬票嫂憑藉膽識改變命運……這些女性形象所展現出來的豐富人性與情感濃度,構成了小說的核心魅力。 黑暗中的窺視與視覺的廢墟 《流俗地》在敘事上的最大創新,莫過於通過盲女銀霞的「視角」。銀霞雖眼不能見,卻憑藉超凡的聽覺、嗅覺和記憶力,感知著錫都的人情百態。正如文學評論家、南京大學劉俊教授所指出的,「黑暗」一直是黎紫書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但在《流俗地》中,黑暗不再僅僅是暴戾、壓抑的「黑暗之心」,而是轉化為一種洞察世界的獨特方式。 與此形成張力的,是小說近乎全知的敘述視角。王德威先生將這種張力稱為「視覺的廢墟」——寫實主義信條與全知失能之間的辯證。我們看能看或想看的,那看不見的都被籠統地歸類為黑暗。事實上,我們都在視覺的廢墟摸索,揣摩真相而終究不可得。另一方面,銀霞的盲,也使得小說中對聲音、氣味等非視覺感官的描寫格外豐富,呈現了一個更加立體亦可能更加真實的世界。 《流俗地》作者:黎紫書頁數:416頁開度:140 × 20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歷史冷知識:「廣州」點解叫廣州?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心。但由於嶺南天氣炎熱,叢林遍佈,加以偏處南陲,遠離中原,所以由秦至漢朝,嶺南和中國的關係只是政治上的縻服,未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自三國鼎立,孫吳為達到「進可攻,退可守」,設法將其勢力向南方伸展,便分出交州部分領土建置廣州。此後,六朝皆用「廣州」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及至晉朝,隨著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的爆發,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大亂局面,當地漢人為避戰亂,被迫大規模南遷。於是,廣州的人口得以增加。南來的漢人帶來了高度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廣州的開發步伐日見加速。六朝政權對廣州的牢牢控制亦使廣州逐漸漢化,成為中國南方第一大港。 如無六朝時期的多方經營,廣州也不會從原始草昧的環境發展為對外交通經濟中心。《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論述廣州處於魏晉六朝由開發至繁盛的過渡期,並旁及六朝時期廣州的吏治、少數民族的漢化、海外交通和貿易等議題。 作者簡介 古紹璋(1950–1984) 廣東中山人,出生於香港。1963年入讀英華書院。1970年參加香港大學入學試,中史科考獲A級。1973年於香港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隨即留在母校念碩士、兼任助教,並追隨香港大學中文系金發根老師研究魏晉南北朝史。1975年9月,返母校英華書院任教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科。碩士論文〈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於1980年獲通過,取得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教育署委任為中國歷史科課程委員會委員。1984年5月病逝於香港。 編校者簡介 古競豪(1983–) 父古紹璋,外號古夫子,天主教徒。1995年入讀英華書院,2001年轉往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就讀。200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語文教育系,論文題目為〈如何從字詞教學提升中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2011年修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碩士論文〈甲骨文與商代祭祀樂器〉於2014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取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老師。 《六朝時間廣州的開發》古紹璋原著、古競豪編校開度:140mm × 210mm頁數:216頁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孤獨前哨》作者鄺智文好書推薦不私藏!
《榮歸君國》引用多年來蒐集的口述和個人資料,探討戰爭和戰俘經歷對這批加拿大官兵的長遠影響,以及他們爭取認可及紀念戰友的歷程。這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香港和加拿大歷史、以及戰爭對人的傷害均有深刻的描寫,即使對這段歷史熟悉的讀者,亦能在書中發現罕有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