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國
簡介
瓷器是中國的創造,是世界的語言,是水、火、土的完美結合,是人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最好體現,是自然與人文交匯的結晶。瓷器凝結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滿足了社會生活的需要,積聚了時代與民族的精華,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工藝、文化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成為外國語彙裏中國的代名詞。
《瓷器中國》一書,用權威、通俗的語言,配以大量高清圖片,講述了中國瓷器三千年的發展歷程,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
目錄
序 耿寶昌 i
導言 001
第一章|歷史悠久的青瓷 003
一、青瓷的史祖——原始瓷 005
二、瓷器的誕生——東漢浙江青瓷 007
三、青瓷的一統天下——南方六朝青瓷 008
四、南方青瓷的驕傲——越窯青瓷與秘色瓷 012
五、北方青瓷的明珠——耀州窯青瓷 019
六、瓷器中的珍品——汝窯、官窯、張公巷窯、哥窯瓷器及明清仿品 022
七、歸屬青瓷的特殊品種——鈞窯與仿鈞瓷器 038
八、南方青瓷的重新崛起——龍泉窯青瓷與景德鎮仿龍泉 043
九、被譽為“假玉器”的青白瓷 051
第二章|如雪似冰的白瓷 063
一、白瓷的濫觴——北朝、隋代白瓷 065
二、統領唐代瓷業半壁江山——邢窯白瓷 067
三、宋代白瓷之冠——定窯白瓷 070
四、元代的官用白瓷——景德鎮樞府卵白釉瓷器 075
五、舉世無雙的白瓷——永樂甜白瓷 078
六、被譽為“鵝絨白”的德化白瓷 079
第三章|深邃俊美的黑瓷 085
一、黑瓷的起源——漢代黑瓷 087
二、六朝黑瓷的代表——德清窯黑瓷 088
三、古樸別致的黑瓷——黑釉加彩瓷器 088
四、宋代“鬥茶”習俗與“天目”黑釉茶盞 093
第四章|純正鮮麗的高溫顏色釉瓷器 097
一、變化無窮的紅釉瓷器 099
二、深沉鮮亮的藍釉瓷器 104
三、獨特的結晶釉——茶葉末釉瓷器 109
第五章|多姿多彩的低溫顏色釉瓷器 113
一、嬌嫩鮮豔的黃釉瓷器 115
二、翠綠透亮的孔雀綠釉瓷器 118
三、碧綠純正的綠釉瓷器 120
四、礬紅與金紅 124
五、法華 126
六、金釉 126
七、仿工藝釉瓷器 126
第六章|幽雅清新的釉下彩瓷器 133
一、石破驚天的發現——三國青釉褐彩瓷器 135
二、領風氣之先的長沙窯瓷器 136
三、民風醇鬱的磁州窯瓷器 139
四、幽菁脫俗的青花瓷器 142
五、鮮亮純正的釉裏紅瓷器 192
第七章|繽紛燦爛的釉上彩瓷器 207
一、釉上彩瓷的先聲——宋代紅綠彩瓷器 209
二、罕見的卵白釉加彩瓷器 209
三、高雅嫵媚的鬥彩瓷器 211
四、凝厚豔麗的五彩瓷器 216
五、素雅恬靜的素三彩瓷器 219
六、雍容華貴的琺琅彩瓷器 223
七、典雅柔麗的粉彩瓷器 227
八、洋彩瓷器 232
第八章|瓷器與文人雅趣 237
第九章|海上陶瓷之路 245
尾聲 261
作者簡介
陳克倫
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館長,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1982年廈門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畢業後在浙江博物館從事文物研究。1984年-1986年在復旦大學攻讀文物學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0年進入上海博物館。2000-2015年擔任上海博物館副館長。
陳克倫在文物學、考古學和博物館學有系統研究,發表、出版的近百篇(部)學術論著涉及考古、歷史、文化及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等諸多領域。在越窯、龍泉窯青瓷、宋代名窯瓷器、元代青花瓷及明清景德鎮瓷器和瓷業發展等方面有較深研究,並提出新的材料和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博物館界有較高的聲望。長期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文物學和博物館學等方面的課程,培養的學生中不少人已經成為中國重要博物館的館長。2005年起應邀擔任美國洛杉磯寶爾博物館(Bowers Museum)名譽館長。
199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巴黎愛麗舍宮授予陳克倫 “法蘭西國家功勛騎士勛章”,以表彰其為文物研究、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及中法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貢獻。2012年獲得中國國務院頒發的“為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證書”。2015年獲美國上海博物館之友“卓越學者獎”。
序言
陳克倫先生長期工作於上海博物館,而上海博物館是馳名海內外的重要博物館之一,館藏豐富,人才濟濟,領導多為專家學者兼任,做事果斷,富有魄力,其專題展覽往往引領全國博物館風氣之先。
克倫先生在負責博物館業務的繁忙工作之餘,寫就近十萬字的《瓷器中國》一書,深入淺出,觀點新穎,畫龍點睛,可謂廣大愛好陶瓷的朋友們的福音。書中娓娓道來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傳承發展了數千年的中國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燒造瓷器的國家,可謂瓷器的故鄉,據最新的考古發現,瓷器應肇始於距今3000年或更早的商前。對於“原始青瓷”的定名,筆者曾是親歷者與見證者。
1971年初,在故宮博物院的慈寧宮舉辦了出土文物展覽,反響強烈。不久,歐美諸國及日本等政府都提出希望能邀請到這一展覽。由此,國家文物局組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籌備組,並調集全國的文物珍品,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審核和預展。
在觀看展品時,曾擔任過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的專家埃利塞夫對於河南商城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釉大口尊提出了異議,認為此件定名不應是瓷器,而是陶器。他認為瓷器應是瓷土製作,具有透明度,並且不吸水,而此件大尊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但中方當時在場的專家北京大學的宿白先生、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史樹青先生、南開大學的龔老師與筆者等都認為此件應是最早的瓷器,因為其已具備了瓷器的基本要素。而在這之前,主持發掘鄭州商城的河南省考古所的專家安金槐先生,一直堅定地認為這就是最早的瓷器。現場爭執不下,郭沫若先生想出一個新概念:“可不可以說這是原始瓷呢?”法國專家埃利塞夫與中國專家們都認可了這一新概念。此後,原始青瓷的名稱確定了下來,並沿用至今。隨著近些年浙江省德清原始青瓷窯址的不斷發現,大量與青銅器同樣造型紋飾的商周青瓷出土,據其成熟的工藝,筆者認為,可否在適當的時間,經同仁們研究討論,將原始青瓷的原始二字去除,確認中國真正瓷器3000年的歷史呢?
是以為序。
耿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