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推介
Skip to content
【RTHK藝文谷】速寫下的建築和街道:《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
速寫下的建築和街道,如何表達出香港這個城市的活力?香港獨有的活力從何而來?相對於更為方便的拍攝,Michael何以會選擇速寫去記錄景物?
Skip to content
【香港遺美】《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
從興建水井、建造水塘,到全港引進水錶及收費制度,無聲無息的香港水務發展史不僅印證前人智慧,更見證着城市進步的過程。獲香港遺美推薦的《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融合工程專業、歷史考據與文學敘事,將繁複的水務知識化為大眾可讀的文字,帶大家從香港水務的新角度認識香港。 按此看完整推薦文章 《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作者:陳子浩、黃曦諾、蔡元貴、Ling HO攝影者:劉國偉繪者:韓勻宜頁數:240尺寸:168 x 230 mm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AndThen.hk】100年前的電話:《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
其實喺手提電話未出現嘅年代,講電話係要坐定定喺屋企「撥個輪」。大家幻唔幻想到100年前嘅電話到底係點?
Skip to content
【Being Hong Kong】當「打電話」成為歷史:《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
還記得在屋企「煲電話粥」的時光嗎?來到今天,「手機」的主要功能更不在於「打電話」,而是上網。傳統「電話」亦成為歷史一部分。
Skip to content
【家國天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博士早前於有線新聞節目「家國天下」分享這些珍貴的航空照片如何把文字史料和口述歷史視像化,理解當中的空間背景。 按此重溫節目(由13:27開始)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Sunday Mingpao】香港特技人無名30年 西班牙影迷追出真身 喚醒塵封記憶 女兒為父出書記錄
包裹全身、只露雙眼,僅憑眼神認出那個人,這是得有多熟悉才能做到?「我看到他的眼神,我知道他是我爸爸,但放在一百雙眼裏,我認不出來。」吳津津說。但Jesús Manuel Pérez Molina做到了,他是津津之父吳偉業的狂熱影迷,他喜歡看吳偉業參演的動作電影——不是吳跑龍套的《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而是「IFD(通用影藝有限公司)電影」,他追尋吳偉業30年,兩人終於見面,更把其關於IFD電影的書送給吳偉業。
Skip to content
【文化本事】《小城回味志》
「這是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許多我小時候的事物竟已逐漸步入當代史的塵埃中去。」飲食作家徐成的最新著作《小城回味志》,以書寫飲食記錄時代更迭下他記憶中的嵊州。 《小城回味志》作者:徐成頁數:336頁尺寸:140 × 200 mm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RTHK藝文谷】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全包圍:《深水埗101》
深水埗對於在當區工作多年的劉智仁 (Tim)來說,為何是個寶?書中內容涵蓋歷史、文化、人文景觀等,但成書時間卻是少於半年,甚至每張相都由他親自操刀?
Skip to content
【開卷樂】《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
當我們面對生死議題時,往往充滿恐懼和迷思。由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及梁樂燊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從生前規劃、身後事的處理過程、喪禮流程,以至如何面對親友離世的哀傷一一道來。作者之一劉銳業博士日前作客《開卷樂》,帶讀者從死亡思考生命的意義。 按此重溫完整節目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 、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藝術當下】以文字演繹電影的魔力:《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
《無》書圍繞吳偉業的參演經驗,記錄了不少有關港產片動作部門的重要資料:既介紹基本技藝如「吊毛」、「倒趴虎」和「吊威吔」等,也解釋爆破、撞玻璃和高空跳躍等危險場面的拍攝竅門,又列出跟吳同期的成家班多位成員的小傳和軼事……
Skip to content
【星期日檔案】《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
香港動畫師,如何闖出一片天? 「香港動畫資源有限,但勝在創意無限。」日前,香港資深動畫創作人盧子英在星期日檔案出鏡受訪,分析香港動畫的優勝之處。他認為,香港動畫的國際性是其他地方無法取替的。 盧子英早於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獨立動畫,獲獎佳作多不勝數。他的首本自傳《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他從學生時期至今的創作之路,輯錄多部作品,加上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等珍貴存檔,毫無保留展示他整個動畫創作過程。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作者:盧子英頁數:336頁尺寸:200 × 270 mm定價:$39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以書為橋構築文化交流新紐帶:央媒訪《讀書雜誌》
「北有《讀書》」廣為人知,而在「東方之珠」香港,《讀書》還有一份孿生期刊,兩刊同出「三聯」之源、共屬文化之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讀書雜誌》,將閱讀文化根脈厚植於香港這片沃土,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之地,以出版人的天職使命,聯接中外,貫通古今,書寫華文書魂。 讀書筆墨傳播中華文脈 與北京三聯《讀書》雜誌誕生的時代環境有別,香港三聯出版的《讀書雜誌》創刊於知識更迭加速,但人類卻更易困於「信息繭房」的3年前。 創刊3年多來,《讀書雜誌》堅守文化品位、深耕思想沃土,以書為本,書寫讀書之人、讀書之事、讀書之感,成為一份「以書為中心」的文化刊物。作為《讀書雜誌》的創辦人兼社長,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偉中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我們的創刊宗旨是以書為紐帶,融匯書人、書事、書生活,滋養讀者心靈,推廣全民閱讀。同時,通過跨地區、跨媒介、跨領域的合作,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交流平台。」 傅偉中向記者表示:「《讀書》是三聯書店的卓越品牌,凝聚著一代代三聯人的文化傳承和人文關懷。我和香港三聯書店的同事們深感有必要在港辦一本承載人們的閱讀生活、精神世界、人文關懷的雜誌,在喧囂的世界尋找一方文化淨土,這便是我們創辦《讀書雜誌》的初心。」 作為國家「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出版領域的實踐,《讀書雜誌》承擔著「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的使命。「我們希望這份雜誌能立足香港、輻射灣區,面向華文世界,成為閱讀文化推廣的重要載體。」傅偉中表示,海外的華文學者和文化人需要一個平台展現其精神生活,寄望《讀書雜誌》可以扮演好這一角色,進而傳達出有深度、有廣度的讀書價值觀。 文化隨筆鑄就書香之魂 《讀書》雜誌提倡「讀書無禁區」,其定位側重於引領思潮、啓迪新知。在一脈相傳其文化氣質和書香品位的同時,《讀書雜誌》更側重於對文化、人物、現象和變遷的深度挖掘,在讀書、讀人、讀城、觀世界中開啓深度對話,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求平衡。「《讀書雜誌》的定位是既堅持文化品位,又兼具可讀性,以讀書為核心旨趣的文化隨筆刊物。」《讀書雜誌》主編林冕說。 從《讀書雜誌》所刊載的《王雲五香港往事》《顧准最後二十年的閱讀史》等大量文章來看,其主題或與著書、出書、讀書之事直接關聯,或是從書出發,關注書籍背後的人、地、事等各種學術文化活動。凡此種種,林冕概之而論,將其稱為一份「輕學術」期刊。「刊物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體現在選題策劃和敘事方式上,我們更多地挖掘與讀書相關的具體人及社群作為選題來源。」林冕說。 此外,《讀書雜誌》的版面視覺呈現也是編輯部努力的方向。例如,文字的鋪展、圖片的體量和表現力等都直接關乎讀者的閱讀體驗,這些文字之外的內容也在辦刊實踐中不斷優化。林冕說:「雜誌背後其實是人,是作者、編者、設計師、營銷團隊的匠心凝結而成。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微的點或切面,去展現雜誌對於某人、某書、某地、某事的理解,以此與讀者進行交流和碰撞,豐富大家既有的想象,帶出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考。」 技術應用增強文化吸引力 《讀書雜誌》的辦刊思路頗耐人尋味,既開宗明義地跳出數字結網的「信息繭房」,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的時代浪潮。「作為一份紙質刊物,《讀書雜誌》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傳統出版業在數字化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傅偉中表示,這種挑戰不僅在於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革新,更在於如何在堅守文化價值的同時,重塑與時代對話的方式。 「讀者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這是一個切中靶心的問題。」林冕認為,辦好刊物需要去擁抱新技術,更多、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力量,將其賦能於選題策劃和稿件組織,有針對性地去強化內容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讀書雜誌》編輯部也認識到,這是一個分眾時代,「大眾」早已成為歷史。各種媒介、平台的興起,它們對於受眾的爭奪和迎合,使得具有相似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價值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群體,逐漸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文化單元,並在文化消費上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林冕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現實,用技術的力量精准適配《讀書雜誌》的文化社群,以人的價值深耕內容,才是發展的方向。」 「我們始終堅信,技術創造可能,人文定義方向。」傅偉中對記者說,「未來已來,將至已至。《讀書雜誌》必須通過內容深耕、技術賦能、社群聯結等多元化策略,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時代變遷中努力尋得突圍路徑。」 原文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徐平 《讀書雜誌》(第十四期)頁數:136頁開度:170 x 240 mm定價:港幣6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世界日報】馬亞敏:新時期的海外華文教育——以菲律賓為例
筆者認為教材編寫更應關注其內容跟孩子的年齡、興趣以及認知發展相符合,語言知識的學習要有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要為孩子們以後繼續學習華語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不是希望他們通過學習華文教材來瞭解學生所在地的文化……
Skip to content
【語文同樂】城市奇幻故事:《飛往無重島》
「我希望我的故事不單講述某個城市,而是希望全世界來自不同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共嗚。」 按此閱讀完整報道 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以香港的自然風光作為藍本,將平日觀察生活所得結合魔幻元素,編織出10篇在不同時期書寫的短篇小說,當中不乏由動物演變出來的奇幻情節,作者從5篇小說中提煉靈感,繪製塗鴉,描繪出這奇幻文學世界的一隅。 本書更獲著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聯袂推薦。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試閱
Skip to content
【明報】葉靈鳳的創作起步及藝海書林《葉靈鳳文存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上下冊)》
《藝海書林》中一些憶舊文章,例如〈《洪水》和出版部的誕生〉、〈《A11》的故事〉,曾經收入北京三聯版《讀書隨筆》,對了解後期創造社和葉靈鳳的編輯工作,相當重要,比較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