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影視文化

Skip to content
【張國榮逝世22周年】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
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不用閃躲 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張國榮《我》 2001年,張國榮接受美國時代雜誌《Time》訪問時談到他的英文名字:「我喜歡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而且我喜歡Leslie Howard,這個名字可以是男的或女的,非常中性,所以我喜歡它」(原文:I love the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 like Leslie Howard. The name can be a man‘s or woman’s, it‘s very unisex, so I like it.)。事實上,Leslie這個亦男亦女的中性名字,不但標誌張國榮的性別意識取向,同時也浮映了他二十多年來的演藝風格:時而不覊放蕩,時而千嬌百媚,時而雌雄莫辨。 2000年,張國榮以在紅館舉行的「熱.情演唱會」(Passion Tour)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出之旅。《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作者翟翊認為,「熱.情」幾乎定格了張國榮生前最高光的藝術瞬間。演唱會上,張國榮束了一頭及腰長髮,挽起或散落,配襯閃爍艷紅或貼身漆亮的衣飾,詮釋了男性的嫵媚美,一反當時固有印象中男性陽剛主動的形態。 不出所料,張國榮這場大膽創新的表演招來媒體的大肆攻擊。在《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的作者洛楓認為,這個現象流露出當時社會的保守意識,與大眾對「性別定型」的固步自封。誰說男人不可以是嫵媚的?誰說長髮與短裙是女性專利?性別多元與開放的最高層面,是兩性之間不再存在互相定型。 張國榮曾經多次公開表示,歌曲《我》中包含他夫子自道、向外宣言的感懷——「造物者的光榮」、「站在光明的角落」——都顯示了他的立場。儘管飽受媒體批評,但張國榮從來沒有後退或妥協。他依然為自己的高度可塑性驕傲,為電影和舞台的演出尋找可以上下游弋的空間。環顧華語地區的流行文化歷史,張國榮的性別越界與藝術境界至今仍無人能夠繼往開來,更為新生代眾星打開禁忌的缺口和突破的空間。 「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性別的禁忌越少,社會更開放自由,我們才能活得更漂亮。 好書推薦 1.《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作者:翟翊定價:港幣$218按此線上購買🔗 2.《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作者:洛楓定價:港幣$1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母親節,送什麼禮物好呢?🎁
著名演藝人陳秋霞去年適逢母親一百歲冥誕,將兒時與母親的回憶寫成《媽媽語錄》一書,包括她如何踏上藝術之路,以及母親的影響、母女之間的生活片段等。對陳秋霞來說,手錶就是她小時候即使「身無分文」⌚️,仍立志要給媽媽的禮物: 「我從年輕開始就很喜歡手錶,可能是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母親哭泣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媽媽出身在相當富裕的家庭,卻下嫁了收入一般的父親。生活方式不得不稍作調整。從有司機傭人伺候的日子,開始學習做普通家庭主婦。記得當天在他們在乘搭巴士途中,媽媽發現名貴手錶被弄丟了。當時我應該只有七八歲。聽到媽媽的哭訴,也不太明白為什麼巴士和手錶會成為罪魁禍首,但是看到她哭成這樣,小小年紀的我已下定決心,將來要買一枚手錶以彌補媽媽的傷痛。 在我還沒有實現我的『宏願』前,升初中那一年就先收到媽媽送我的人生第一枚手錶了。可能她覺得手錶是小孩成長過程的印證,那我呢?買了那名錶送她了嗎?當然有,卻又不算是有。因為當我賺到一些錢的時候,她選的是另外更貴的品牌。或許她早已忘了她的傷心事。在這方面,她比女兒豁達樂觀多了,這是值得替她高興的事。」 生活在華人社會的我們,大概比較不習慣以言語表達對父母的愛,但物輕情意重,一件用心挑選的禮物,心意抵得上千言萬語吧💓! 祝天下父母母親節快樂。 📌《媽媽語錄》作者:陳秋霞開度:125mm × 185mm頁數:264頁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鄧麗君逝世30週年:從世紀偶像到不朽傳奇
1995年5月8日,歌壇巨星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去世,享壽42歲。自14歲出道以來,鄧麗君便以超過4800萬張的唱片銷量,成為華語樂壇難以超越的傳奇。 鄧麗君憑藉出眾的語言天分,以中文、粵語、日語等多語種演唱打破文化壁壘。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聲以非官方渠道跨越海峽,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從王菲的致敬專輯到唐朝樂隊、黑豹等搖滾樂隊的改編演繹,她的音樂持續滋養不同世代的音樂人,成為世界流行樂壇的不朽偶像。 鄧麗君生前雖從未踏足內地,但其甜美曼妙的歌聲早已響遍神州,構築一代華人的情感共鳴。由朱耀偉教授、馮應謙教授及夏妙然博士合著的《鄧麗君:漫步人生路》從演藝生涯、造型服飾、偶像文化及好友對談四方面入手,剖釋她對香港流行文化及樂壇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以此紀念這位世紀偶像: 時空流轉.天籟長存:鄧麗君的永恆歌聲 由朱耀偉教授撰寫,從鄧麗君11歲參加歌唱比賽說起,紀錄及分析她如何由「神童歌女」到「永恆情人」,同時回顧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盛景。 女性時尚風:文化與社會衝擊 由馮應謙教授撰寫,由鄧麗君的造型服飾入手,探討當時女性的社會形象,以及如何透過衣著打扮衝破社會界限。 鄧麗君歌迷會和偶像文化 同樣由馮應謙教授撰寫,記錄歌迷會如何聯繫不同界別的人共同為偶像應援,分析偶像文化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如何延續至今。 我只在乎你——嘉賓好友對談 由夏妙然博士撰寫,訪問與鄧麗君在音樂發展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十四位人士,分析七八十年代的歌手及背後的創作團隊,如何成為文化中介人,將日語歌曲製作帶入香港樂壇,並透露鄧麗君在水銀光外的一面。 《鄧麗君:漫步人生路》作者:朱耀偉、馮應謙、夏妙然開度:140 mm × 210 mm定價:$158出版日期:2024年7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詞聖」盧國沾】商品和藝術的界線,從來就不是清晰分明
「詞聖」的商品 / 藝術。 著名填詞人盧國沾先生於昨日離世,享年76歲。近年絕少公開露面的他,一生寫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填詞作品,包括《田園春夢》、《小李飛刀》、《每當變幻時》和《大地恩情》等。他和黃霑及鄭國江被視為香港樂壇的「三大詞人」,把粵語歌詞創作推向高峰。2015年的第三十七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當盧國沾獲頒最高榮譽的金針獎時,全場觀眾自發起立,向他致以崇高敬意。 由資深中文歌曲本地評論人黃志華編著的《盧國沾詞評選》中便提到,盧國沾先生的作品超過三千首,他本人卻曾在一次的「文化研討會」裡笑言:「若不是被邀請出席這次研討會,我實在未知道,粵語流行曲竟是香港一項『文化』。」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他認為他自己是一位工匠,大部份的填詞作品是投市場需要,是商品。他的作品只有兩項原則,一是不宣揚「誨淫誨盜」;二是不鼓勵「僥倖」。 但商品和藝術的界線,從來就不是清晰分明。盧國沾先生的詞不斷探求新的寫法、新的角度,一直深受文學愛好者及文字創作者好評,如著名填詞人林夕未入行前,便是他的超級粉絲。著名粵曲撰曲家王君如,便曾寫過一首七絕,讚賞盧國沾的詞:浮生六劫詞淒美,大地恩情土味濃。寫盡秦皇梟霸氣,當今高手數盧翁。 盧國沾先生走了,留下的作品,卻存留很多香港人的心中,和各自的往事經歷交織着,成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記念。「這片葉給你,留紀念,它可以不斷留住秋天,可記起如何在這裡,分享這個秋天。」——《這片葉給你》,曲:Diaz Romeo、詞:盧國沾、唱:葉振棠 (內容摘錄自《盧國沾詞評選》) 📖《盧國沾詞評選》盧國沾的歌詞一直深受文學愛好者和廣大讀者的喜愛,但一直未有正式出版選集。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上編「盧國沾詞評說」、中編「盧國沾談詞」及下編「盧國沾詞選二百首」。 編著:黃志華頁數:312頁出版日期:2015年3月定價:港幣$9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新光戲院的結業,意味着什麼?
近20多年來因租約問題屢傳結業的新光戲院,終要熄燈落幕。不論你有否進內欣賞過演出、是不是北角人,想必也對大廈外牆那塊延伸至馬路半空的新光霓虹招牌不感到陌生……
Skip to content
了解伊斯蘭:齋月篇
全球大約有1/4人信奉伊斯蘭教。2022年,香港穆斯林人口約為30萬,佔香港總人口的4%。3月,伊斯蘭教齋月開始,一眾信徙需要進行齋戒……
Skip to content
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榮登中國電影史票房第一位,它的成功,不禁讓人回想起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哪吒鬧海》。近半世紀前的《哪吒鬧海》,在當時而言也是一部動畫巨著,是第一部入選康城影展的華語動畫片。《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記錄了1926年至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故事……
Skip to content
演戲最重要的是甚麼?
「表演藝術最重要是Honest。」謝君豪曾在《字旅憶相逢——香港文化人專訪》一書提及,就讀演藝學院的三年時光對他的演藝生涯影響甚大,其中最能啟發他的就是毛俊輝教授的「Basic Acting」。
Skip to content
永恆經典:霑叔逝世二十周年
11月24日,是霑叔逝世二十周年。他一首首的經典作品,仍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Skip to content
編曲就好似「煮飯」咁?
編曲人的責任,就是利用不同樂器為曲詞建立伴唱的平台,提供一個合適的意境給歌手說出歌裡的故事。由最基本的人聲,到樂器、大型樂隊、電子音樂,甚至不同物品所發出的聲音……能夠用作編曲的聲音來源多不勝數,到底編曲人是如何決定採用何種音源?
Skip to content
這些本地經典金曲是如何製作而成?
《紅綠燈》、《酷愛》、《睡公主》⋯⋯一首首伴隨着香港人成長的經典名曲,到底是如何製作而成? 人稱「編曲俠」的Johnny Yim(嚴勵行)入行至今已有20年頭,涉獵作曲、編曲、監製、及鋼琴獨奏等多個音樂領域。大學沒有修讀音樂、第一份全職是蘋果電腦的技術支援人員,到底Johnny Yim是如何入行這個「不請人」的行業,成為全職音樂人?
Skip to content
說到香港電影音樂,你腦海中會響起哪首熟悉的旋律?
不論是任何世代及品味的電影觀眾,總會有自己喜歡的電影音樂旋律📽️:上至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港產片、精緻電影,下至千禧後的香港電影都有捧場客🍿。然而我們卻甚少聽到影迷們會談及電影音樂,包括這技藝如何成就相關導演的個人風格,又或者思考音樂在香港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在本地評論及學術界,關於香港電影音樂的討論也少之有少。
Skip to content
在香港做音樂慘過__?
在香港做音樂慘過__? 本地音樂人「編曲俠」Johnny Yim首本音樂自傳, 記錄20年來在音樂路上遇到的高山低谷! Johnny Yim的音樂生命,從五歲那年悄悄爬上鋼琴椅上開始。 父親是中樂高手,母親是中國舞蹈家,自小在充斥著音樂的環境裡長大,為Johnny Yim(嚴勵行)的生命譜寫了一首動人悅耳的樂章。他會彈鋼琴、作曲、編曲,也曾擔任音樂會、演唱會總監,自2004年從加拿大回港參加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正式踏入流行樂壇,至今已有20年。嚴勵行通過本書回憶少年學習音樂的時光,並自述20年的經歷和心得。讀者可從中窺見他豐富的音樂識見,以及對音樂的熱愛。 《音樂遊樂場》著者:Johnny Yim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40尺寸:130×190mm
Skip to content
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Skip to content
《梅艷芳》編劇吳煒倫專訪:比起編寫和執導,這件事更困難?
拍攝一代女星的傳奇故事、秏費八十多組戲的巨額投資、找新人做主角、動作導演及編劇首次著手製作文藝片……疫情期間上映的《梅艷芳》,就是在這樣充滿未知數的情況下誕生。能在劣境中綻放耀眼光芒,對導演梁樂民及編劇吳煒倫來說,不只是職涯上的一大成就,更是好好傳承香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