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推介

Skip to content
【世界日報】馬亞敏:新時期的海外華文教育——以菲律賓為例
筆者認為教材編寫更應關注其內容跟孩子的年齡、興趣以及認知發展相符合,語言知識的學習要有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要為孩子們以後繼續學習華語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不是希望他們通過學習華文教材來瞭解學生所在地的文化……
Skip to content
以書為橋構築文化交流新紐帶:央媒訪《讀書雜誌》
「北有《讀書》」廣為人知,而在「東方之珠」香港,《讀書》還有一份孿生期刊,兩刊同出「三聯」之源、共屬文化之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讀書雜誌》,將閱讀文化根脈厚植於香港這片沃土,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之地,以出版人的天職使命,聯接中外,貫通古今,書寫華文書魂。 讀書筆墨傳播中華文脈 與北京三聯《讀書》雜誌誕生的時代環境有別,香港三聯出版的《讀書雜誌》創刊於知識更迭加速,但人類卻更易困於「信息繭房」的3年前。 創刊3年多來,《讀書雜誌》堅守文化品位、深耕思想沃土,以書為本,書寫讀書之人、讀書之事、讀書之感,成為一份「以書為中心」的文化刊物。作為《讀書雜誌》的創辦人兼社長,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偉中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我們的創刊宗旨是以書為紐帶,融匯書人、書事、書生活,滋養讀者心靈,推廣全民閱讀。同時,通過跨地區、跨媒介、跨領域的合作,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交流平台。」 傅偉中向記者表示:「《讀書》是三聯書店的卓越品牌,凝聚著一代代三聯人的文化傳承和人文關懷。我和香港三聯書店的同事們深感有必要在港辦一本承載人們的閱讀生活、精神世界、人文關懷的雜誌,在喧囂的世界尋找一方文化淨土,這便是我們創辦《讀書雜誌》的初心。」 作為國家「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出版領域的實踐,《讀書雜誌》承擔著「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的使命。「我們希望這份雜誌能立足香港、輻射灣區,面向華文世界,成為閱讀文化推廣的重要載體。」傅偉中表示,海外的華文學者和文化人需要一個平台展現其精神生活,寄望《讀書雜誌》可以扮演好這一角色,進而傳達出有深度、有廣度的讀書價值觀。 文化隨筆鑄就書香之魂 《讀書》雜誌提倡「讀書無禁區」,其定位側重於引領思潮、啓迪新知。在一脈相傳其文化氣質和書香品位的同時,《讀書雜誌》更側重於對文化、人物、現象和變遷的深度挖掘,在讀書、讀人、讀城、觀世界中開啓深度對話,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求平衡。「《讀書雜誌》的定位是既堅持文化品位,又兼具可讀性,以讀書為核心旨趣的文化隨筆刊物。」《讀書雜誌》主編林冕說。 從《讀書雜誌》所刊載的《王雲五香港往事》《顧准最後二十年的閱讀史》等大量文章來看,其主題或與著書、出書、讀書之事直接關聯,或是從書出發,關注書籍背後的人、地、事等各種學術文化活動。凡此種種,林冕概之而論,將其稱為一份「輕學術」期刊。「刊物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體現在選題策劃和敘事方式上,我們更多地挖掘與讀書相關的具體人及社群作為選題來源。」林冕說。 此外,《讀書雜誌》的版面視覺呈現也是編輯部努力的方向。例如,文字的鋪展、圖片的體量和表現力等都直接關乎讀者的閱讀體驗,這些文字之外的內容也在辦刊實踐中不斷優化。林冕說:「雜誌背後其實是人,是作者、編者、設計師、營銷團隊的匠心凝結而成。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微的點或切面,去展現雜誌對於某人、某書、某地、某事的理解,以此與讀者進行交流和碰撞,豐富大家既有的想象,帶出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考。」 技術應用增強文化吸引力 《讀書雜誌》的辦刊思路頗耐人尋味,既開宗明義地跳出數字結網的「信息繭房」,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的時代浪潮。「作為一份紙質刊物,《讀書雜誌》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傳統出版業在數字化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傅偉中表示,這種挑戰不僅在於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革新,更在於如何在堅守文化價值的同時,重塑與時代對話的方式。 「讀者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這是一個切中靶心的問題。」林冕認為,辦好刊物需要去擁抱新技術,更多、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力量,將其賦能於選題策劃和稿件組織,有針對性地去強化內容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讀書雜誌》編輯部也認識到,這是一個分眾時代,「大眾」早已成為歷史。各種媒介、平台的興起,它們對於受眾的爭奪和迎合,使得具有相似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價值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群體,逐漸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文化單元,並在文化消費上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林冕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現實,用技術的力量精准適配《讀書雜誌》的文化社群,以人的價值深耕內容,才是發展的方向。」 「我們始終堅信,技術創造可能,人文定義方向。」傅偉中對記者說,「未來已來,將至已至。《讀書雜誌》必須通過內容深耕、技術賦能、社群聯結等多元化策略,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時代變遷中努力尋得突圍路徑。」 原文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徐平 《讀書雜誌》(第十四期)頁數:136頁開度:170 x 240 mm定價:港幣6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語文同樂】城市奇幻故事:《飛往無重島》
「我希望我的故事不單講述某個城市,而是希望全世界來自不同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共嗚。」 按此閱讀完整報道 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以香港的自然風光作為藍本,將平日觀察生活所得結合魔幻元素,編織出10篇在不同時期書寫的短篇小說,當中不乏由動物演變出來的奇幻情節,作者從5篇小說中提煉靈感,繪製塗鴉,描繪出這奇幻文學世界的一隅。 本書更獲著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聯袂推薦。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試閱
Skip to content
【有線新聞】《身後事》、《方生方死》作者之一劉銳業博士受訪
日前,有院校聯同東華三院和食環署推廣生死教育,安排學生參觀義莊和體驗撒骨灰。《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與《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之一劉銳業博士接受有線新聞訪問,表示現今中、小學缺乏生死教育資源:「中、小學方面,生死教育的土壤是非常缺乏,老師和輔導員可能對生死教育議題未必有深入探討,所以從大專院校彌補不足,或生死教育極需要有志年青人,可以發揮互相學習及傳承精神。」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如我們能及早準備,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死,便能克服對死亡未知的恐懼。前作《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讓大眾一窺神秘的殯儀行業,分享遺體運輸、凶宅清理及喪葬禮俗等業內議題;《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則集結香港殯葬業內各種真實案例,從而探討不同殯葬習俗和一系列生死教育議題。 按此看完整報導 好書推薦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劉銳業港幣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7月按此線上購買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梁偉強、劉銳業、馬淑茵港幣定價:$128出版日期:2023年3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虛詞薦書】《飛往無重島》
進入《飛往無重島》的閱讀旅艙前,作者建議要先做一件事? 鷹面女人、長著長頸鹿脖子的男孩、擁有靈魂的衣櫃與雲彩……在無重島這個桃花源中,你將會見到超出想像的城市異象,魔幻鬼馬的浪漫故事。當讀者逐一剝開它們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嚐到的會是甚麼? 作者程皎暘在自序中以「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形容《飛往無重島》的閱讀體驗,一步步帶領大家展開這場文字探險。 按此閱讀《虛詞》報導全文 《飛往無重島》作者:程皎暘頁數:240頁開度:130 x 185 mm定價:港幣10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禮樂Rite&Vibe】魔幻見慈悲:程皎暘新作《飛往無重島》
獲知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 聯袂推薦、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透過10篇短篇小説,帶讀者從虛構的魔幻世界逐漸回歸現實,探討愛與死亡的沉重命題。 「打開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是滿目都市的殘酷與荒誕。」 《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如此評價。故事中的主角不約而同以「輕盈」對抗「重力」逃離現實,但「烏托邦」的本質究竟是解脫還是資本的騙局? 按此了解書籍詳情及試閱 日前,《飛往無重島》作者程皎暘舉辦新書發佈會,與缺席畫廊創始人Anson和香港浸會大學講師Dr Robert Tsaturyan帶讀者一起進入《飛往無重島》的「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以文字探索失重時代下的生存意義。 按此看報導全文
Skip to content
【明報月刊】從書中鍊成設計美學:訪香港書籍設計師陳曦成
「鍊金術」是一種了解世界的方式,在過程中創造出全新的價值。香港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深信書籍設計及西方傳統的鍊金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雖然沒有「鍊」出黃金,卻成功設計出一本又一本儼如藝術品的實體書。在資訊科技主導了人類生活模式的今日,一本設計精美、內外兼備的好書,究竟有何價值?他笑稱:「在香港專門做書籍設計的設計師,十隻手指加起來都沒有。」但他沒有後悔自己在事業上的選擇,入行近二十年,依然樂此不疲。 明報月刊專訪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頁數:410頁開度:185mm x 255mm定價:港幣36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開卷樂】《築覺VIII:築遊巴黎》
3月1日,《築覺》系列作者建築遊人受邀到港台節目《開卷樂》 作客,就最新著作《築覺VIII:築遊巴黎》與大家談巴黎建築,解構當中的設計意念和巧思。 按此收聽節目
Skip to content
【Podcast《靜靜過生活》】人類學家從飲食習慣、烹飪技巧品出時代變遷!
民以食為天!除了從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入手,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觀察食物,甚至發掘美食背後衍生的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在去年7月帶來新著《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以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為線索,探討香港社會背後的社會變遷和飲食文化。2025年2月,張展鴻教授攜新著到訪台北書展,並受到podcast節目《靜靜過生活》 的邀請,一連錄製4集不同題材的訪談節目! ///////////「識飲識食」的讀者們,記得要收聽張教授的節目了🔗: 第1集:飲食文化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https://reurl.cc/V0r4zY 第2集:上海菜和私房菜https://reurl.cc/kMRaO3 第3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https://reurl.cc/d1EmnM 第4集:非遺的盆菜及香港茶餐廳文化與新加坡小販文化的比較https://reurl.cc/jQNvyM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張展鴻 著、譚宗穎 譯頁面:152面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連結